AI應用全解,跨越技術與生活的邊界:場景、技術、人性思考……融入生活與產業,全面理解AI的技術與應用脈絡
特價 新品 電腦資訊

AI應用全解,跨越技術與生活的邊界:場景、技術、人性思考……融入生活與產業,全面理解AI的技術與應用脈絡

王海屹

機曜文化

2025/07/02

中文

9786269983117

定價 $420

79折優惠價 $332(優惠期限至9999/12/31)

內容簡介

從日常生活到工作安排,
人工智慧如何真正服務於我們的現在與未來?
理論×案例×趨勢……
系統化五步驟與案例解構,在變革時代將AI價值最大化!


▎AI應用:從願景到現實的橋梁
本書作者以平實易懂的語言,帶領讀者走進人工智慧的世界,從認知AI的本質、局限到實際應用的步驟,鋪陳出完整的知識體系。全書強調「技術只有和實際場景結合,才能發揮價值」的核心觀點,告訴讀者AI並非萬能的「靈藥」,而是一套系統化的工具,需要依據場景、需求、目標,才能真正發揮價值。書中藉由日常案例的舉例,將深奧的演算法理論簡化成能被理解、能實踐的技術應用,讓AI應用不再遙不可及。


▎架構清晰:從基礎到應用的循序漸進
本書共分五章,從人工智慧的優勢與局限談起,探討AI的感知、預測與數據驅動的本質。第二章著眼於「人工智慧思維」與「網路思維」的差異,透過技術與應用案例,剖析AI系統的結構和運作方式。第三章進一步講述「AI應用」的五個步驟:定點、互動、數據、評估和實施,並提供不同場景(B2B與B2C)中實際應用的細節與注意事項。書中以實際案例作為貫穿,幫助讀者掌握從構想到產品化的實踐路徑。


▎實例詳解:五大應用場景的拆解
第四章是全書的核心部分,作者挑選五個應用場景,運用第三章提及的步驟拆解每個場景的應用方式。透過這些案例,讀者可以看到AI如何從一個技術概念,落實到實際的工作與生活場景中,從而舉一反三,發掘更多值得AI介入的可能性。無論是數據分析、智慧客服、還是自動化工作流程,作者以「具體案例拆解+操作步驟」的方式呈現,讓讀者更易理解AI在不同領域的應用模式和技術組成。


▎未來展望:AI的困境與希望
最後一章作者聚焦於AI當前面臨的技術瓶頸與產業挑戰,並從技術、產業與使用者多角度出發,展望AI未來的發展方向。他提醒讀者,AI雖然能帶來效率提升與生產力釋放,但其應用仍然需要以實際需求和場景為出發點,不能為了技術而技術。全書最後強調「AI應用是未來的基礎設施」,呼籲讀者帶著理性與開放的態度,思考AI如何真正賦能工作與生活,並找到在AI浪潮下屬於自己的定位與價值。

 

看更多 收起

作者介紹

王海屹
產品專家,智慧科學與技術實驗室碩士,科技公司 AI 應用、演算法應用顧問。曾作為演算法和產品合夥人經歷多次 AI 創業,主導過大中小型公司AI產品應用。

看更多 收起

目錄

推薦語 
前言 
第1章 重新認識人工智慧 
第2章 人工智慧的基礎概念 
第3章 人工智慧如何應用 
第4章 五大AI應用案例分享 
第5章 AI應用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後記 

 

看更多 收起

內文試閱

第1章 重新認識人工智慧
作為本書的開篇章節,先結合人工智慧應用的角度,解答一些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為什麼人工智慧會成為未來科技發展的主流,科技公司投入建設了很多?人工智慧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人工智慧?在這一章中,我將結合身邊熟悉的場景來詳細回答這些問題,讓你能夠對人工智慧有正確的認知,同時知道它怎麼和我們身邊的場景結合,以產生價值。

1.1 為什麼說人工智慧「特殊」
1.1.1人工智慧為什麼重要
人工智慧已經成為驅動經濟成長和產品升級的引擎。

在政策層面,政府積極透過投資引導、產業基地支援、國際開拓等切實方式,援助人工智慧企業大力發展,助力人工智慧企業「走出去」,成為世界一流的企業。放眼海外,美國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在2019年春季釋出了由美國總統簽署的《美國人工智慧倡議》(American AI initiative),也是希望人工智慧能夠推動美國的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質;2017年5月,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會(NRF)也宣布推出「AISG」國家人工智慧計畫,並在未來五年,投入高達1.5億新加坡元(約1.1億美元)的資金,以提升新加坡的人工智慧實力;加拿大、法國、韓國、日本等國,也在近年推出自己的人工智慧策略發展計畫。

在人才培養上,有越來越多大學設立人工智慧科系,為人工智慧行業培養技術、產品人才,以補充目前行業的人才缺口。

人工智慧作為未來核心發展的技術之一,當前處於機會多、人才缺、場景缺的狀態,各行各業都在推動人工智慧應用、尋找場景和機會。雖然目前在很多場景下,人工智慧的價值難以被準確衡量,很多領域的數據資產管理能力欠缺、複合型人才匱乏,但無論是從政策、市場需求,還是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人工智慧都是現在的「風口」。

對個人來說,為什麼需要人工智慧?
一來,誰都想要更輕鬆的生活,人們喜歡「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人工智慧能透過你的行為數據,了解你、幫助你,在你需要的地方提供服務,也能自動化幫助你做很多事情,比如推薦消磨時間的活動、編輯整理數據等。

二來,工作、生活中存在很多乏味的重複性「工作」,這些工作每天在消耗我們的耐心,但又不得不去做。比如我們可以將有無掃地機器人或洗衣機的生活進行對比,就可以感受到,這些非創造性的工作,既阻擋了我們發揮人腦的創造性,又占用我們陪伴家人的時間。如果由機器「替代」我們做這些乏味、耗時的重複性工作,豈不是可以大大提高生活滿意度?

對企業來說,為什麼需要人工智慧?核心原因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能」。

網路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都在經歷資訊化、數位化建設,產生大量難以人為處理的數據,這些數據蘊藏了人們的行為、喜好、信用等非常有商業價值的資訊,對這些數據的處理和分析,需要人工智慧。人工智慧讓機器可以從經驗中學習,適應新的輸入,並執行相應的任務,大大提高企業內的生產效率,更能為企業的使用者服務。無論是為使用者推薦喜歡的商品、活動,還是使用人工智慧視覺技術自動輸入文字資訊,提高員工工作的自動化程度,都是在提升企業執行的效率,降低人力投入和時間消耗的成本。

效率提升,才能帶來企業服務能力的提升。何況,如果自己的企業不用新技術,但競爭對手用了,則新技術帶來的「比較優勢」,可以形成降維打擊,比如對企業內的重複性工作,如監控設備安全、巡邏等任務,機器可以做到24小時無差別工作,而依靠人工,是難以實現的。

對資訊的處理和利用來說,人腦接受資訊的能力是巨大的。人腦透過視覺輸入、解讀一張圖片的速度是13毫秒左右,假設人眼輸入的畫素有10億個,那麼核算下來,一張圖片的輸入就是953.67MB,這樣大概每秒可以輸入的資訊量為70多GB[1]。

輸入的資訊包含以下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常識類資訊,這些資訊是高度抽象化的、多元資訊的連接,比如提到「一隻貓」,頭腦中就會出現多元資訊(圖像、文字、聲音,甚至撫摸貓的毛茸茸的手感)的描述。常識類資訊的特性,使這部分資訊易於傳播。

第二部分是經過人腦處理得到的感知資訊。由常識類資訊為基礎組成單位,比如「一隻在爬樹的小貓」,就是人腦將歷史提煉並固化的常識類資訊組在一起,形成了對資訊的認知。 

第三部分是潛藏在圖像中的關聯式資訊。這些資訊無法用語言描述,也難以經由人的知識和認知進行總結,因此很難成為人們可以重複使用的知識。關聯式資訊表達了物體和物體間、物體和時空間的一定關聯,機器善於學習和挖掘這些資訊。

在語言表達上,就算是說話最快的人,每秒最多輸出5個字;打字最快的人,每秒最多輸出20個英文字母。顯然,我們輸出資訊量的能力,限制了資訊的傳播,因此,只有高度抽象的資訊,才會被我們日常傳播,這些資訊只占日常輸入很小的一部分。剩下的大部分潛藏的關聯式資訊,就是需要我們藉助機器提取和辨識的。人工智慧從數據中學到的規律和「知識」,其中有很多難以被人腦理解,但這些資訊是可以輕易被大規模複製和使用的經驗。因此從資訊的傳播和利用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人工智慧,尤其是對數據中隱含的相關關係,我們既難以準確認知,又無法清楚描述,更需要人工智慧。
 

看更多 收起

詳細資料

ISBN / 9786269983117
EAN / 9786269983117
頁數 / 302
開數 / 18

注音 / 無
裝訂 / 平裝
語言 / 中文繁體
級別 / 無

 

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