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教練式提問 X 國文與閱讀課
幫助每個孩子自我覺察、自我教練、自我領導!
飽受爭議的文言文,竟能幫助被家暴的孩子!
李清照的<一剪梅>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穿越時空來到現代,你能在S.H.E的<獨唱情歌>與張學友的<她來聽我的演唱會>看見他們的身影!
唐詩宋詞在文人眼中是經典,卻是「中二生」眼中的廢柴,陳珮汝「點柴」成金,就是有辦法將孩子「難以下嚥」的經典古文,緊扣「中二生」的生活與心情,用簡單容易實踐的「3W對話法」就能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更引導孩子從中找到學習動力。
獨特的教學模式,緣起於她慘白的青少女時期,老師眼中的「學困」與「學弱」,讓她更能同理課堂總是趴睡的學生,想改變學生的初心,她走進了心靈課程、催眠課程,再到ICF企業教練認證課程,3年的ICF課程、267個學分,學生依然故我,她卻經歷了三次自我覺醒,進而改變了教學模式,以她企業教練課程所研討的500位學生為案例,研發出獨樹一幟的「3W對話法」,至今已進行上百場教師工作坊分享。
表面上看是國文與閱讀課,實則教的是中學生最需要,學校卻沒教的自我覺察、自我管理與自我領導。
需要用一生來學習與探索的自我認識,在陳珮汝的「3W教練式提問教學」課堂上很快就能開竅,不論古文、散文還是小說、論說文,不管紙本還是數位,只要課堂上開掛「3W對話法」,就能引動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激發孩子的思辨、驅動孩子的表達。
本書四大重點:
●從學習障礙生到中學教師,再成為中學生生命教練的三次覺醒故事
●「3W對話法」如何影響與改變中學生
●「3W對話法」於中學課堂的實踐步驟
● 5大協助孩子自我認識的課堂工具應用:
應用1 3W對話
應用2 四色思考帽
應用3 感受碎片
應用4 慢想筆記
應用5 便利貼思維圖
精彩課堂案例:
●當3W對話結合 ≪空城計≫,教出領導策略思惟與問題解決力
●以3W對話引導學生連結宋詞與現代流行歌曲
●用3W對話協助孩子書寫「感受碎片」,進而自我對話並「整合自我」
●以3W對話激發孩子學習意義的自覺、確立學習目標的教學示範
●用「六頂思考帽」進行文本閱讀,開啟孩子的多元視角
●以「慢想筆記」彌補數位閱讀的思考碎片化,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用「概念圖」整合數位閱讀的碎片化知識
●引導「學習歷程反思」,激發孩子自我探索能力。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李俊儀 國立臺北大學師培中心主任、SOIL教學心法系統創始人
吳韻宇 桃園市慈文國中退休教師、前教育部中央團課程諮詢教師、桃園市教育局入校陪伴教師
吳如皓 興雅國中數學老師
黃國珍 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
鄧雲暉 博士、AICCP國際領導教練學院院長、ICF國際認證大師級教練(MCC)
蔡淇華 惠文高中主任、作家
「教練」在提升運動員表現與企業績效中已經被證明相當有效。其背後的原因是教練透過支持與引導,協助受指導者實現預定的目標。但「教練」並非僅僅是一個身分,更為精確地來說,是一種在溝通過程裡推動學習與變革的方式。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必須具備兩項關鍵能力:首先是「啟發式的對話」,其次是「覺察式的聆聽」。珮汝老師在她的書中深入闡述了如何將這兩項能力巧妙融入課堂實踐。~黃國珍( 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
在坊間看過無數談論教學技巧的書籍,而這本書會是在技巧之外,一本集合教師的愛與陪伴,協助學生自覺與發現的書。她的課程目標明確,而且善於提問等待,抽絲剝繭逐步引導,在最後迷霧頓開。往往我們驚豔於這樣的過程,但技法易得,心法難尋,這是珮汝很獨特的教學魅力與特質。~吳韻宇(桃園市慈文國中退休教師、前教育部中央團課程諮詢教師、桃園市教育局入校陪伴教師)
作者介紹
陳珮汝/台北市興雅國中國文及閱讀推動教師
「越讀小魔女」是她對自己的期許。自認為不是個國文專家,只是個課程玩家,希望讓學生在跨域閱讀中,成為各領域的玩家。所以,從教書第一天,就將滿腦子的創意,化成有魔法的課程內容,讓學生在課程中玩,在討論中激盪發想,在教室與生活中實踐。
雖是國文科系出身,但對於企業管理、市場行銷、肢體表演、音樂、戲劇、心理學、哲學思考、藝術文化⋯⋯等等都有興趣及涉獵。所以,具玩家性格的她,致力於將國文元素,融合多元的議題與思考面向,設計出「越讀即戰力」的系列課程,以及跨領域探究的「越讀不可思議」系統。這些課程,不僅扣合孩子們想挑戰、好冒險的心,也符合未來人才所需與時代潮流的脈動。因此,課程設計對於她,不只是玩「越讀」,更是玩出每個孩子的即戰力!
目錄
推薦序—覺察式的聆聽、啟發式的對話,激發學生潛能 文/黃國珍
推薦序—當教練技術融入課堂,碰撞更多可能 文/鄧雲暉
推薦序—以學生為主體的提問教學百科 文/蔡淇華
推薦序—一趟啟發學生內在動力的旅程 文/李俊儀
好評推薦
自序—從教師到教練的覺醒之路
Chapter1 撥開教與學的迷霧
—找回孩子眼神裡的光
用正向引導取代否定 / 引起「想學」的動機 / 找到孩子的「心流」
—放下「一樣才是最好」的執念
孩子是學習的主體 / 支持與引導的無形力量 / 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
—以欣賞式探詢啟動課堂雙向對話
叛逆背後的聲音 / 抗拒考試背後的祕密 / 重新定義教師角色 / 讓孩子透過探索學習
—喚起孩子的學習自覺
「學」與「覺」的關聯 / 有目標、意義、動機,學習就「有用」
Chapter2 為孩子裝備一把思考金鑰
—孩子真的沒想法、缺少思考力嗎?
給孩子選擇權 / 以開放的心與孩子對話
—「3W提問法」點燃孩子的思考火花
提問要對齊「動機與目的」 / 掌握3W原則,讓思考與討論聚焦
—孩子自己能提問,就能找回有意識的學習
〈學習活動〉國文課的提問練習 / 3W提問法的擴散應用
—用3W架構,讓文言文與真實生活對話
探索古文裡的現代智慧 / 〈學習活動〉以3W分析空城計的策略思維 /〈延伸素養活動〉用3W解決生活裡的問題
—以3W引領學生穿越時空,和唐詩宋詞產生共感
發掘古典詩詞的創新 /〈學習活動〉以3W提問法開啟古典詩詞新視界 /〈延伸素養活動〉找出流行歌曲裡的古典詩詞
—用3W協助孩子書寫感受,練習整合自我
隨時寫下「感受碎片」/ 把日記當作自我對話的平台 / 鼓勵孩子養成自我對話習慣
—透過3W啟動感知,開啟寫作的內在力量
從有興趣的文章延伸寫作練習 / 創作的核心價值:真實表達自己
—3W搭載AI,把碎片閱讀變有意識的閱讀
十分鐘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索
Chapter3喚醒閱讀自覺的深動力
—閱讀,可以不只是閱讀
一個閱讀教師的自我反思 / 課程「斷捨離」:以問取代教 / 從閱讀出發,展開探究式學習
—閱讀,如何不可思議?
正向前提假設,創造正向結果 / 有目標感的閱讀和思考,開啟無限可能 / 正向提問,學生思考空間更寬闊
—四個步驟,喚醒閱讀者的自覺意識
自覺意識的四個要素
—以3W設立學習目標,激發學習動機
閱讀有目標,能提高閱讀效能 / 你是設定目標或設定結果?
—給孩子「學他想學的」選擇權,學習更深刻
以好奇啟動直觀感知 / 以選擇覺察過去認知 / 以當責啟動新知
—用「四色思考帽」引導閱讀,開啟多元視角
提升孩子的後設認知能力 / 寫下四色思考筆記 / 讓思考成習慣,以好奇為推力 / 邀請學生反思學習成果
—將學習歷程統整輸出,變成有用的知識
以學習單強化目標意識及多元意識 / 每篇文本都是自我成長的契機
Chapter4以雙閱讀素養開啟探索的任意門
—雙閱讀素養能喚醒自覺意識
數位媒介帶來焦慮與機會 / 何謂雙閱讀素養 / 雙閱讀素養引領孩子深學習
—從文本理解到邁向自主學習
掌握雙閱讀素養五大核心能力
—帶著3W問題意識啟動數位瀏覽
訓練數位瀏覽力四步驟 / 互評及發表有助於加深閱讀理解
—以「慢想筆記」任務,彌補數位學習思考碎片化
關注學生的理解過程 / 限時任務,提高數位學習筆記效果
—以提問引導探索多文本多元視角
引導學生梳理不同觀點 / 協助學生產生獨立見解 / 確保學生在學習中保持覺知
—3W分類×概念圖,整合數位閱讀的碎片化資訊
資訊整合五步驟
—成功的表達不只技巧,還要能「共情」
透過課堂對話感受孩子的心 / 實踐精準表達四步驟 / 陪伴和等待孩子「冰山」融化
後記—教學路上,為彼此留下深刻心念
感恩與致謝—我生命中的貴人圈
序/導讀
【自序】
從教師到教練的覺醒之路
沒有靑春的靑春歲月
青春期的顏色,應該是五彩繽紛的,就像百花齊放的美景。然而,我的青春卻籠罩在陰暗的灰色中,沒有花朵的綻放,只有刺骨的冷風吹過。
記憶中,國中二年級時的班級導師,是一位高大魁梧的男人,教學總是疾言厲色,雖然我知道他是希望我們能夠取得好成績,為將來打好基礎,但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這樣的嚴厲讓我感到壓力重重、力不從心。
我的成績除了語文稍微過得去,其他科目總是滿江紅。老師對我這樣的學生感到失望,覺得我們將來注定沒出息,甚至懷疑我們到底為何來學校學習。最讓我難忘的,是他的處罰方式,我的手經常被打到無法握筆,幾乎成了常態。
每天我坐在教室裡,聽講台上的人滔滔不絕,卻完全抓不到重點。那些知識於我而言,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我經常困惑:這些和我的生活有什麼關聯?為什麼我要為了這些毫無意義的考試痛苦掙扎?當時的我常思考:真正有價值的學習究竟是什麼?或許,這個問題的存在,正是為了引領我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不過問我學業,更關注我情緒的父親
在幽微黯淡的國中生活中,家人全然的愛像是一道光芒支撐著我前行。
我的父親當時是一位企業的高階主管,忙碌的工作讓我們相處的時間十分有限。然而,每天早上他送我上學的二十分鐘,成了我青春裡最開心的時光。
父親在車上播放專業經理人學習的錄音帶,那些關於管理理念、個案分析以及人性發展的討論,帶我進入了一個與學校截然不同的知識世界。我喜歡聽那些專家講述他們的實戰經驗與經營哲學。他們教導我如何相信人、如何發展人,並以反思盲點與調整認知為核心。我總是讚嘆: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教育啊!
在父親車上的課堂,讓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也讓我明白,學習應該與生活息息相關。父親從不過問我的學業,他更關注我的情緒。他經常輕聲問我:「你今天好嗎?最近有什麼讓你開心或印象深刻的事情嗎?」他的這些問題,讓我感受到他對我的信任與接納。偶爾,他會寫一張卡片給我,用溫暖而正向的語調支持著我。在那段充滿自苦的日子裡,父親的關懷撫慰了我的心靈。
父親並不在乎我是否能夠記住那些知識點,而是藉由與我共同度過的時光,傳遞給我他對學習的熱情與信念。這段經歷讓我深刻認識到,看重與相信孩子,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孩子的學習,不僅僅存在於課堂,更存在於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當我們用心陪伴孩子,用信任與愛去滋養他們,他們會在這樣的氛圍中,找到學習的動力與快樂。
母親的寧靜教養啟示
我的母親則以她特有的方式深深地影響著我。她溫和寧靜,氣質高雅,從不嘮叨碎唸。她的每一句話都簡短而堅定,說一次就足夠了。如果我忘記或搞砸,她只需用一個眼神提醒,無聲卻有力。
母親的寧靜教養,讓我學會了等待與觀察。我明白,對於孩子來說,絮絮叨叨只會引發反感,而真正的等待與陪伴,才能讓孩子在反思中成長。母親的眼神為我的青春照亮了方向,帶來了無比的安全感與穩定性。
這段經歷讓我體會到,當我們靜靜地陪伴在孩子身邊,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和理解,他們便會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地成長、蛻變。母親的教養方式,成為我日後教育工作的指引,提醒我用愛與耐心,去看待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旅程。
教會學校的愛與教育
高中時期,我念了一所教會學校,在那裡,我真正感受到教育應有的愛與關懷。校長對我們每個人說:「在這裡,你們受到上帝的眷顧,我們會以愛之名,陪你們成長。」這句話為我帶來新生與重生的感受。
每位老師都如聖愛般地關心我們的身心健康,即使學業卡關,他們也會盡全力幫助我們度過難關。在那裡,我明白了:沒有過不去的關卡,只有卡在自己的意願與行動之間。當自己跟不上的時候,老師不會責備也不會惡言相向,只是耐心地提醒我們:最後的終點在哪裡,讓我們自己決定是否要抵達以及如何抵達目標。
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名校的光環遠不如一所充滿教育愛與價值傳承的學校來得重要。
高中畢業後,我以班上靠後的成績進入了一所私立大學。雖說是私立大學,但我在這裡接受的教育啟發,卻成為我日後帶孩子進行探究式學習的關鍵觸發點。大一上學期完成十四萬字、七篇專題報告的歷程,讓我第一次真正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跳脫被動聽課的經驗,在教學者所設計的學習框架中,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從中發現自我。
輔修教育學程的經驗,讓我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阿德勒的「不教而育」理論啟發了我,傳統教育過於注重外在的教導,而忽略了學習者內在的心理需求。心理素質深刻地影響行為與能力,因此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啟發個體內在的天賦與能力,而非強加外在世界的期待。
教學初體驗:走過恐懼與創新
大學畢業後,我意外地獲得了全國公費生第二名的殊榮,開啟了在臺北市立興雅國中任教的新篇章。我的第一份教職是接下小班教學實驗班導師,三年的時間裡,我和學生、家長一同打造了一個充滿活力與個性的班級,實踐了「適性揚才、有教無類」的教學精神。
就在教學的高光時刻,我滿懷信心地接下第二任的班導工作,我複製過去的思維模式與做法,以為同樣能成功,沒想到新班級除了讓我心傷,更多時候是無助與憤怒。學生不願配合、家長不願參與,甚至學生惡作劇欺負老師、霸凌同學。在垃圾桶裡發現我寫給孩子的生日卡片,謝師宴上竟沒有導師的位置……當下回首三年,真的是「真心換絕情」。我開始懷疑自己:「我作為一位老師,到底,哪裡錯了?」
帶著這個疑問,我暫時離開了導師的崗位,開啟了一段自我修煉的旅程。休息的那年,我慢慢了解到,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公式,不能僅僅依靠過去的經驗來複製成功。若個體需要因材施教,那麼個體的個人化或客製化價值,是否可以在一個系統中落實?這個系統,好比宇宙的秩序,必須兼具靈活性與結構性,而非我想要的掌控性與操控性。
教練課程帶來心智系統升級
為了將這個理念落實,我開始學習 NLP 教練 [1]、前世回溯教練的身心靈課程。這段學習經歷對我來說意義深遠,它不僅刷新了我對教育的理解,更深刻影響了我對人類心理和行為的認識。
NLP 的學習,讓我洞悉了大腦運作的奧祕。我發現,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他們的思維模式、情感反應,甚至身體的微小變化,都隱藏著豐富的信息。這讓我能夠更精準地理解學生的需求,並提供量身定製的支持。
前世回溯教練的經驗,則讓我重視當下(the moment)的力量與正念(mindfulness)的影響。每一個當下的念頭,都是一個感受與思想的種子,深深影響我們的下一刻,如蝴蝶效應般不容小覷。這使我更加注重在教育過程中,自己的語言與非語言訊息,以及如何有效幫助學生建立正向的心念和行動。
這段跨界的學習,不僅使我超越了教師專業的知能,也讓我在心理層面上有了更開闊的視野與思想維度的轉換。原來,經驗是不可複製的,因為人的心智與靈性是需要不斷重塑與重製,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然而,這常常是一個被忽視的現實。許多人依舊抱有:「以前的學生都如何……」「以前的體制怎樣……」「如果是以前就……」這類的思維。所以當我帶著複製過去的思維模式或做法時,只是徒增痛苦的回憶。
自我覺醒之後,我渴望更系統地推動個人成長,以應對多變的外在環境。幸運地,我找到了 AICCP 國際認證教練 [2] 的學習機會。三年來,我沉浸在兩百多個學分的學習中,以我教學現場的五百多位學生為個案,我在他們身上看見了生命的多樣性與韌性。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對話與陪伴他人成長的過程中,我逐漸放下心防,直面內心的脆弱與恐懼。
透過教練課程「沒有標準答案」的實戰考驗,我學會了謙卑、柔軟與相信—相信自己,相信每個生命,相信每個緣分的聚散,都有其自性圓滿的智慧。過去的我,真的錯了!最大的教育力量,沒有「我」,只是藉由彼此的肉身,在某個情境,那個當下 moment,某個心念,共同激盪的永恆與美麗!
教育理念的三次覺醒
而在這段教師到教練的漫長旅途中,我經歷了三次深刻的覺醒,這些覺醒不僅改變了我的教育觀,也成為本書思想的核心支柱。
我的第一次覺醒是因著母職身分,當我的孩子三歲時,他開始對我說「不要」,這句話不止一次把我帶入了「母性崩潰」的邊緣,更是讓我徹底反思自己教育方式的契機。隨著孩子逐漸成長,他的「不要」也進化到了「不要安親班」或「不想屈就於大人的期待」,我不禁開始思考:我們的教育,是否應該以順應孩子的天性為前提?這種思維上的轉變,讓我明白了,若繼續用過去的思維解決現在的問題,只會讓我們在原地打轉。放下執著,才有機會讓我們和孩子一起走得更遠。
接著,來到了我的第二次覺醒。
十年前,我遇到了一群在課堂上總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孩子。他們並不像我以前教過的那些學生,乖巧地坐在教室裡,聽從我的教導,按部就班地完成作業。他們的思維如同奔馳野馬;他們提出的問題常常讓我措手不及;他們的行為也經常打亂我的教學計畫。
當時我仍以一貫的教學方式來控制局面,試圖將知識不斷傳輸給他們,然而,當他們的眼神從我身上游離時,我才真正意識到,這些孩子不是空白的硬碟,等著我將知識填充進去,他們是一個個獨特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思想、興趣和潛能。單向的知識傳輸,忽視了孩子主體的存在,無法點燃他們的內在動力、激發其學習熱情。
這群孩子成為我教學生涯的轉折點,也促使我走上了一條不同的教學之路。我在教學第十一年時,接受姐妹淘林淑媛老師的邀請:「你想不想跳出國文教學的框架?」我當時的反應是:「為什麼不?」從此,我進入了一個充滿混亂與驚喜的世界,在閱讀推廣的旅途中,見識到國文教學以外的廣闊天空。
與學生們一起摸索前行的過程中,我發現教育不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雙向的啟發與互動。我不再是傳統的導航者,僅負責規劃路線與提供精確指令,而是成為學生探索中的現代 GPS 導航系統,精確地指引他們在學習道路上的前進方向。我從一個指導者轉變為支持者,關注學生想要去的目的地,並學會耐心地傾聽他們的聲音,了解他們內心深處的目標和期待。並且透過「3W 教練式提問教學」與學生深入對話,提供他們面對困難時,有不同選擇的思考路線,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情況做出最適切的決定。
第三次覺醒正是寫作這本書的過程。這是一場自我挑戰的馬拉松,伴隨著反思、調整和重新出發。每一段文字、每一個觀點,都是我對過去教學經驗的總結與反思。透過學生們的回饋,我不斷修正自己的教育觀,這不僅深化了我對教育的理解,也讓我更加堅定了這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數位時代,建構個人的學習系統,不僅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更是我們所有人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中,保持前行的動力。
我的故事或許只是眾多教育者中的一個縮影,但我希望這些經歷與思考,能夠啟發更多人,無論是教師、學生還是家長,都能在這條教育之路上,共同成長,共同探索,發現教育的美好與力量。
[1] NLP 教練是結合了神經語言程式學(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NLP)和教練技術的一種專業角色。NLP 教練主要是幫助個體識別和克服內在的障礙,如限制性的信念,並透過有效的提問技巧和改變潛意識編碼,激發個人的內在動力,幫助他們設定並達成目標。
[2] AICCP(AI Coach Certified Program)國際認證教練是一項專業培訓課程,旨在培養企業領導和教練技能。這個課程由蘭盈國際管理有限公司(Orchid International Coaching & Consulting Ltd.)推出,並獲得國際教練聯盟(ICF)的認證。
內文試閱
孩子自己能提問,就能找回有意識的學習
讓我分享一個實際的課堂教學體驗,來說明 3W 提問法的重要性與意義。
在一次國文課堂上,我和學生們一起進行了有意義的提問練習。這些「有意義的問題」是指提出的問題要讓每個人都能理解,若發現有困難,就需要進行調整。在提問前,我要求每組先拆解文本的標題,分辨出主詞、動詞和受詞,然後用 6W(Who、What、When、 Where、Why、How)的方式進行「有效提問」。
我用胡適的〈母親的教誨〉示範,提出了以下問題:「為什麼這裡是母親而不是父親?母親教誨了什麼?母親對作者有什麼影響?或者說,母親的教誨對作者的影響是什麼?」學生們在我的示範後,便開始進行提問練習。他們先用 6W 提問法來引導自己思考,並且根據自己的提問,進行問題修改。這樣的練習,不僅促進了他們的理解,也提高了他們提出有價值問題的能力。
每組學生都可以提出最多的有效問題,並將這些提問寫在黑板上,讓全班一起討論和檢視。當七個組別在短短十五分鐘內,自由拋出問題的那一刻,我深深感到震撼!我還未正式開始講解,他們的問題已經觸及了文章五成以上的核心思想,幾乎抓住了創作者的動機。如果我們能從他們提出的這些問題出發來進行學習,那麼國文課將不再只是字句的分析,而會變成創作者情感、生活,甚至生命經驗的共鳴與傳遞。
另一個震撼是,孩子們討論時,那一雙雙靈動的眼眸,散發的光彩,讓我感動至今。各組除了討論自己的提問,也要分析黑板上其他組提問的適切性與明確性;如果某組的問題被認為表述不清時,要向大家解釋清楚,他們可以堅持自己的問題設計,也可以選擇修正。這一過程中的交流是為了讓問題更有意義,並且讓其他組的同學能帶著這些討論出來的問題,深入接下來的學習單元。
孩子們的好奇充滿課堂,那是很有能量的一堂課,那是充滿生命動能的一堂課。這個高能量,讓日後我們的每堂課,都充滿著學習的意識與思想價值的傳動,因為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者,變成主動思考者。我們在審視自己提問的過程,都因不斷修正自我的表述方式,讓彼此的思想更為完整成熟。這樣的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培養孩子們的「思考意識」有多麼重要。在那一刻,我們真正實踐了「我思,故我在」的真諦,與孩子們一同體現了這份智慧的力量。
在課程的最後,我邀請學生們總結討論過程,思考有哪些 W 經常出現在各組的問題中。令人驚訝的是,七個組別在不到十秒鐘內發現,最常出現的竟然只有 3W:「What」、「Why」、「How」。當我問他們為什麼是這三個 W 時,孩子們回答:「因為這些都是關鍵性的問題!其他 W 可以附屬在這三個主要問題之後。」我追問:「那我們這個發現可以應用在哪裡呢?」孩子們以驚人的速度進行超連結,不到三十秒鐘,答案便開始源源不斷地湧現。
3W 提問法的擴散應用
「如果是其他學科學習,可以先看目錄,用 3W 去想目錄裡面的章節可能要學什麼?或是從標題預測,也可以猜想到學習的重點。」
「看報紙的時候,先看標題,用 3W 去預測,就可以知道這篇可能要說什麼。」
「挑選書的時候,也可以從封面訊息或是目錄去猜測這本書可能是哪類、在談什麼、是不是我想要看的。」
「看影片的時候,可以先看標題,然後以 3W 預測影片內容,就可以快速掌握影片大概的方向。」
透過這個簡單的體驗,孩子們對提問有了更清晰的意識,而不再只是天馬行空地亂想、亂問。當孩子們學會自己提問時,他們便能循著大方向預覽學習內容。預習時,帶著自己思考過的問題來瀏覽文本,不僅能更好地掌握篇章的主要訊息,還能透過自我對話深化對內容的理解。
當他們進入課堂學習時,帶著「自以為的想法或答案」來討論問題,教與學的過程便成了視角的開展與思辨的舞台。在同學的交流中,原本自認為的「答案」可能成了新的「問題」;而那些學生提出的「問題」,也許在他人的眼中成為找到另一種「心靈解藥」的契機。這不僅豐富了討論的深度,還可能開啟後續自主學習更大、更廣、更深入的探究。
大人常抱怨孩子被動等待、被動學習,甚至被動接受指示,其實原因往往在於提問的意識、責任感、主動性都在大人身上,孩子們只是課堂上的客人。在這種情況下,怎能期待他們自主學習呢?唯有讓學生有意識地學習與探索,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給孩子提問的金鑰,才能真正幫助他們開啟探索知識的大門。
有意識的學習,是學生們最缺乏的狀態。尤其是那些從小被安排好一切的孩子,他們無心、無暇、無能力,也無法靜心為自己思考。這樣的個體長大後,無力感只會更重。如果這種無力感未曾被正視,只是被其他方法掩蓋或忽視,最終他們將逐漸喪失自主意識,甚至將責任推給他人,怨懟世界。
要找回人生的自主權,不妨用 3W 作為「選擇權」與「主控權」的練習標準配備!學習能自主,人生定能自立自強,成為自己終身學習的主人。帶著 3W 的思考金鑰,我們陪孩子一起重新探索這個世界,讓學習成為一生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