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連俞涵首度直剖深層內裡、凝視暗黑風景——
每個人都有處理自己傷口的方式,
讓你心中的刺蝟,伸展開來,露出柔軟的肚子,
或許就能再次相信世界。
★與《水豚工讀生》像是一明一暗的日夜表裡,《刺蝟抱月亮》直入連俞涵內心黝暗深淵,刻寫作為一位女性、一個公眾視角下的女演員,在成長以來被輕巧掩映的傷痂。以充滿療癒感的文字為生命拔刺,撥開暗黑中層層迷霧,俱現生而為人的矛盾與酸疼。
★四十七篇隨筆自傷痕鋪展,延伸對於生命選擇權的探究,以及如何在傾軋的人際和輿論間轉身;本書不畏直視暗影隨形,帶著你我從世俗眼光中脫困,折返真正讓自己舒適的位置,接著緩緩啟程。
★作家李屏瑤專文作序;插畫家常芷跨刀繪圖。勾勒暗夜海洋寧謐色彩,襲來鎮痛的潮聲。
★首刷限定!隨書附贈「穿透暗影.自癒系吉籤」,大/中/小吉三款籤詩隨機贈送!
在這個世界上適應不良時,多給自己一點時間。
總期待活到某個階段,突然世界趕上了你,或踢開了本來綑綁你的三寸金蓮,追上了下一個時代。
當白天忙碌的水豚,成為深邃夜空下的恬靜刺蝟,襯著溫煦月光,一根根梳理身上的刺,細數此身與世界擦撞的傷口。
那些失去臉孔的影廓,在月光下逐漸辨識明晰,直視,擁抱,放下⋯⋯在這個世界,沒有人能夠毫髮無傷,有了凝視悲傷的能力,才能好好照顧自己。
「過往那個有一點輕飄飄的,在人世間穿梭自如、不太留下痕跡的女演員,在這本書出現了一些對抗的配重⋯⋯她在書寫裡保留了誠實的剖面,令人驚訝的豐富細節,如果多年過去,依舊可以歷歷在目地召喚出那些空間、姿態跟語言,那這個場景恐怕也在某處的小劇場反覆上演,要如何帶著這些,卻又維持輕盈,需要一點真功夫。於是在日復一日,薛西弗斯般反覆的痛苦中,配重沙包裡的負擔,一一轉化成具備光澤的寶物,在本書的軌跡中,得以見到女演員連俞涵到寫作者連俞涵的再次進化。」——李屏瑤(作家)
英文補習班男性同學不經意的冰涼觸摸,在手臂上悄悄長出了刺;學校保健室復健師的莫名騷擾,留下無窮緊張和疑惑;圖書館打工夥伴母親的酸言惡語,將她釘在了原地動彈不得⋯⋯好女孩與壞女孩的界線在哪?「不婚不生」並無干擾旁人,為何在世俗框架成了異樣、且需要被釋疑的念頭?同儕間的競爭狎侮,竟被視作必然過程,而女生們在這些磕絆與挫傷中,又如何長成一個完好的大人?⋯⋯重重脅迫彷彿無法揮散的濕黏風雨,總在不同生命階段冷不防撲面而來,再次召回苦澀的記憶,「對著沒有面孔的影子,是熟悉又陌生,你一定能認出你的影子,但你會怎麼描述它呢⋯⋯透過這本散文隨筆,我決定好好擁抱這些影子。」
女演員在角色中一次次墜入黑洞,同時也不畏現實回望記憶漩渦。她以文字撬開被封印的物事,直面整個社會對女性綿裡藏針的冷眼與詰問。儘管種種偏見飄散在無垠夜空,她像隻不急不徐的刺蝟,攤展身體,浸潤軟濡月光,細細療敷傷口;她說:「好好地成全自己,再重新成為自己。」因此月光下的刺蝟,在別人可能賦予的評價裡,仍不放棄書寫屬於自己版本的人生。對她而言,不被既有的一切定義,只是活著,好好地感受這個世界,就很棒了。
「少了他人的理解,我依然是我,並不是被曲解就會被重新定義詮釋;人沒有那麼容易改變,也並非真的那麼脆弱,要相信自己。」——連俞涵
◎ 精選摘文
「身在充滿競爭且不時遭逢惡意的環境,我並沒有想成為什麼,或非得成為什麼;大部分的時候,我只是剛好在這裡。」——〈只是剛好在這裡〉
「總帶著競爭心想把人推下擂台,只是消耗自己的力氣而已。」——〈沒有善意的競爭〉
「一個人內心的世界,在關上門之後,觀眾就只有自己。」——〈去過你的生活〉
「我們都應該自由地以自己要去的方向為主;這一生,除了待在自己身邊,無須為誰停留。」——〈不留〉
「緩慢一點過生活,好好感受當下,活到某個年紀,能從容自在不再勉強自己,才是更好的人生。」——〈放下〉
「當與任何人都沒有太深的羈絆,我唯一需要負責的對象,只有自己;當那個可以對自己負起責任的人,是我所能理解的成熟。」——〈閱讀完空氣之後〉
作者介紹
連俞涵
台北人,小雪出生
目前演戲與創作並行
喜歡書籍
喜歡戲劇
把所有的喜歡
集結成自己生活的模樣
希望可以把我熱愛的
都分享出去
讓這個世界充滿喜歡的心情
出版過詩集《女演員》
散文集《山羌圖書館》、《水豚工讀生》
圖文隨筆《一邊夢遊,一邊鎌倉》
經營閱讀頻道Podcast「山羌閱覽室」
YouTube「連俞涵官方頻道」
目錄
【推薦序】珍珠不一定是眼淚煉成的/李屏瑤
【自序】直視記憶中的暗影
輯一:傷痂
我心中的刺蝟/成為我喜歡的大人/好女孩壞女孩/惡意之詩/吻/眼光/不合時宜的那些/顏/可以但非必要/關掉/疏離有禮
輯二:抉擇
階段/閱讀完空氣之後/不客套/狼群之外/放下/潛意識旅行/即使在水中能呼吸/無表情的投射/在沒人看見的地方/獨處之必要/活屍片裡的真實人生
輯三:轉身
能量吸血鬼/沒有善意的競爭/狎侮/去過你的生活/不留/時間感/窩在自己的株式會社裡/冰箱與蟬/剛好在這/睡了半輩子/一切都只是好玩/輕微的強迫症狀
輯四:啟程
無聲的時空縫隙/可愛的夥伴們/團體治療/消失的瞬間/不忘/薛西弗斯之石/沒有表情也是一種表情/活在各種可能裡/我推的孩子/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重/生存心法/夢想電波/尋找出發點
序/導讀
【推薦序】
珍珠不一定是眼淚煉成的◎李屏瑤(作家)
我見過幾個關於書寫的瘋魔時刻。
一是在KTV包廂為朋友慶生時,顏訥女士趁人不注意,在眾人酣暢的合唱環節拿出電腦寫論文;二是約了眾人聚會的連俞涵女士,在回沖熱茶的間隙,坐到廚房的小桌開始寫稿。她準備要進劇組,轉換進新的皮囊生命,那是變成演員連俞涵前的短暫空檔,她必須把手邊的稿子寫完。好像有什麼看不見之物在追逐,她答答的打字聲,不是歸人,只是過客,如白駒過隙,她又要跳進下一段未知,又要為角色服務,留給自己的時間屬實不多。她問
可不可以幫忙寫序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拒絕。一是對於寫稿的本質逃避,而她在空隙裡寫得飛快,令人更想逃避;二是,她的書怎麼會需要我寫推薦序,我都想找她幫我寫推薦序了。不過正是這個邀約,得到了搶先讀的機會,原稿還在Word檔上,以一種原始素材的方式呈現。我讀過她之前的散文跟詩集,對其中的靈光跟轉折印象深刻,到了這本書似乎有所改變。
村上春樹短篇小說《東尼瀧谷》裡,東尼瀧谷遇見妻子後,一起去銀座聽父親的演奏,他常常聽唱片,第一次聽父親的現場演奏,熟悉的音樂裡,出現一種細微差異,雖然微小,卻讓他坐立不安。是唱片與現場的差異?是父親有所改變?還是東尼瀧谷對世界的體感變了?小說裡沒有細說差異,也沒有讓東尼瀧谷問出口。在安靜的凌晨讀書稿時,我突然想起這個段落,連俞涵變了。
如同本書自序〈直視記憶中的暗影〉,過往那個有一點輕飄飄的,在人世間穿梭自如、不太留下痕跡的女演員,在這本書出現了一些對抗的配重。於是那個輕,是從某些東西提煉出來的輕,不同於千錘百鍊的鍛冶,不是水裡來火裡去那種物理性的,她走另一條路,是某種看穿之後的昇華,此人沒有要沾黏,遇到討厭之人事物,她選擇直接汽化。
盡量保持距離,飄得高一點、遠一點,才是回望深淵的時刻。那個時刻似乎就是此刻。
她在書寫裡保留了誠實的剖面,令人驚訝的豐富細節,如果多年過去,依舊可以歷歷在目地召喚出那些空間、姿態跟語言,那這個場景恐怕也在某處的小劇場反覆上演,要如何帶著這些,卻又維持輕盈,需要一點真功夫。練武之人在腳踝處加上配重沙包,會增加強度跟爆發力;精神上的配重,是否也加強表演者的敏銳力與心理韌性?
於是女演員穿越時空,在許多歷史裡負重前行,選題大多偏難,有時候不免懷疑,她是不是在收集台灣近代史?時間到了,她揮揮衣袖,回歸日常,讀書,喝茶,煮飯,寫字。
人們可能都知道珍珠的來歷,沙子等異物跑進殼裡,貝類啟動保護模式,分泌珍珠質以保護自己,異物漸漸被包覆。比起養殖珍珠,沒有人為干預的狀況下,天然珍珠極度稀少。於是在日復一日,薛西弗斯般反覆的痛苦中,配重沙包裡的負擔,一一轉化成具備光澤的寶物,在本書的軌跡中,得以見到女演員連俞涵到寫作者連俞涵的再次進化。
內文試閱
我心中的刺蝟
小學時,我去了可以自由選課的英文補習班,有點像是健身房儲值點數那樣,繳了報名費之後,只要帶著上課的卡片,就可以依照自己時間,隨意選課。
也因此,每堂課的組成學員都很隨機,有常來上課的熟面孔,也有第一次走進某堂課試聽的新學員。課堂通常是全英文對話,透過一篇文章或主題,大家輪流發言,鼓勵大家在全英文的環境下,開口說英文。
也許大家覺得有這樣的環境,勇敢開口多說之後英文就會進步吧!但現在回想還是小學生的我,對這樣的學習狀態,跟不太上。尤其上課的同學幾乎都是上班族,話題頻率也搭不起來。
不過在聽力上,多多少少有些幫助,專心聽大家在說什麼也是一種學習的方式,而且每次都由不同學生組成,確實會有許多有趣的話題。
記得某天下課,我在教室門口等我爸來接我,先前在教室裡一起上課的同學剛好也走出來,輕鬆地跟我搭話,我也禮貌地跟他打了招呼。印象中他看起來很一般,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不知道為什麼他突然就開始對我說,妳怎麼會這麼瘦,要多多吃飯啊!同時邊撫摸我的前手臂,在人來人往的教室門口,對著一個小學生的手臂不斷撫摸。因為手突然被拉住了,感覺很混亂,但他直直地看著我,而且嘴裡說著關心的話語,彷彿他真的就只是比較熱情地在關心妳一樣。
直到我耳邊傳來熟悉的車聲,我立刻跟他說,我爸的車來了,然後趕緊往我爸的車上走去。
之後上課我就都沒遇過這個同學了,但長大之後我突然回憶起當時的片刻,看著我的手腕和用力握拳時出現的前臂肌肉,心想,被摸手臂,算是一種騷擾嗎?
對那異常冰涼的手碰到我的手時的詭異感,始終不確定那是什麼。如果我再長大一點,應該會直接想辦法把我的手用力抽回來,並進一步問他:為什麼要一直摸著我的手講話呢?
那個大人可能忘記了吧!就像我也記不起他的長相一樣,只記得印象中奇怪的肢體語言,不像一般會問候人的方式。如果要說我曾看過類似的肢體表達,大概是在戲中,看到剛死了人的家屬,會這樣被拉著手、撫摸著前臂,邊說著慰問的話語,諸如此類的場景。
這個疑惑在我的前臂悄悄長出了刺,我發現如果不是我主動伸出手,只要有人太過靠近我的手臂範圍,或突然想拉住我,我會本能地從頭皮開始緊繃,直到確定對方沒惡意,可能僅僅只是想把我拉往馬路內側,走起來比較安全這種貼心的舉動。
我當然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是壞人,不過如果當你還是個小學生時,你就感覺到有人可能會利用你的無知與不確定,在你搞清楚前不著痕跡地嘗試騷擾你;一如戀童癖者看似無害地,對著一個幼童露出滿意的笑容,即使擁有再天真的個性,身體本能上也會對這世界,露出一絲懷疑。
當然我並不是隨時會想起這件遙遠的記憶,最近被喚起,是某天我在拍攝一場被綁架的戲,與對手演員雙手被綑綁在身後,背對背被綁在一起時。
我在角色中重複演著用盡全力、卻還是掙脫不了的無力。當導演喊卡,我們換鏡位,帶不到手的時候,美術組稍微鬆綁了本來綑得很緊的繩子,讓我們方便做戲。
對手鬆開了他的手掌,用他的整雙手,墊在底部,在我掙扎時,輕握著我的手,不讓我的手碰撞摩擦到地面,避免我不小心真的受傷;直到整場戲拍完,用他的手確認了我同樣被繩子綁著的腳踝,是繩子勒痕而不是真的磨破皮。
我們的語言不通,除了台詞之外,我們之間很少對話,但那一刻,我接收到了,人類肢體觸碰的真實善意長什麼模樣,這些自然而然的關心,就如同愛情一樣,不用翻譯。
多年之後,我的手在這場綁架中,被我的工作夥伴好好地接住了。
關掉
資訊從網路、電視新聞、隔壁桌的人閒聊,一直傳遞進來,想不知道都難。每次出什麼事,接連幾天,就會一窩蜂相關資訊轟炸,真真假假間,充斥著為了流量下的浮誇標題,伴隨關不掉的廣告。
記得小學吃午餐時,老師會開著電視新聞,想讓大家多知道一點世界大事,在午休時讓我們邊吃邊看。仰頭看著電視上的社會新聞,大多在報導搶劫、車禍、綁架這類的資訊,有一天,我舉手問老師,可不可以關掉電視,這些新聞讓人很難專心吃飯。
老師抬頭看看新聞,跟著看了幾則沒打上太多馬賽克、充滿血跡的車禍現場畫面,連忙把電視關起來;接著說,我們以後午休好好吃飯,不要配電視了。
那陣子在播放的新聞圍繞著白曉燕撕票案,每次吃飯時,皆搭配電視播放做案細節,和兇手的殘忍恐怖。無論一個小學生的理解力到什麼程度,一直聽到小拇指被切掉寄回來這類資訊,腦海中會自動產生畫面。
午休新聞從那時候就關掉了,但我內心對這個世界某處有危險的不安感,並沒有一併被關掉。
大學時有一次搭捷運回家,與同學們坐同一個車廂,同學們快到站卻沒準備下車,我疑惑地看了他們一下,只見朋友對我使了一個眼神,我立刻接收到他們的內心潛台詞。
當車子到站,朋友陪我走去搭我爸的車,才跟我說他們從上車就看到我身後有人一直盯著我看,他們不放心,想說陪我坐到終點站。
一直覺得很感謝,我是在大家的關愛下成長,不過總不能始終依賴著身邊的人,自己得長出警覺心才是最重要的。
之後我搭車不是看書就是看報紙,把所有人擋在世界之外。當你專注在自己的世界,而不是漫無目的看起來沒有方向,被隨機盯上的機率會小一點。
不與陌生人對上視線,是我想到比較安全的方法。
剛下山時朋友發現我走路很快,問我為什麼,我跟他說,我媽說看起來在趕路,比較不容易被陌生人搭訕,所以我養成越走越快的習慣,像在參加競走比賽。
國中時我有次搭捷運去練舞,下車時感覺身後有人跟上來,於是我越走越快,對方的腳步也變得急促,當我快要抵達票口時,對方氣喘吁吁地在我身後說,我一直在這附近看見妳,可以跟妳做朋友嗎?
我頭也不回地刷卡出站,直接且快速地說不方便,對方才沒有再跟過來。我從頭到尾不知道對方模樣,只是一直飛快地往前走。
類似的經驗還有在搭手扶梯時被搭訕,我只好快速用跑的,在捷運關門前迅速擠上車。看完藝術片走在路上被一群男生搭訕,說如果我不給電話交個朋友就不讓我走,對方人多,我只好給了電話;對方接著說,不要給假電話,我現在立刻撥,沒響我就知道了。
這些在偶像劇裡的話,可能會被看成某種霸氣又浪漫的台詞和邂逅吧!不過發生在現實世界中,我只能在腦中思索該怎麼脫身,太過強勢的搭訕真的讓人感到壓力。
陌生號碼打來時,我會立刻拿給我弟,讓他處理,而平時待人細膩且溫柔的大學友人如果在旁邊,會收起他斯文的嗓音,拿出戲劇系一秒切換能力,用超低沉的聲音,把電話接過去,凶狠地告訴對方不要再打來。
我想我外貌上並非長得多突出,只是看起來乖巧聽話,感覺起來好騙、好控制。
已在德國生活的大學友人看見台灣一系列Me Too報導,突然傳訊息跟我說,雖然我也身在相關產業中,但他覺得我一直都算有防備心,看不出來但其實手勁很強,包包裡除了防狼噴霧可能還有榔頭吧!雖然不知道該不該感到開心,但總之他很欣慰,因為他知道我會保護自己。
我聽著有點苦笑地說,即使我遇到很多好人,但我每次出門工作,還是會拚了命地保護好自己,在完成我的角色任務之前,不容許任何會影響工作的意外干擾我。一有不對勁,讓自己有先下手防衛的決心,這是每天出門,都會先做好的心理準備。
聽完我的一系列內建防衛機制,德國友人傳了爽朗笑聲的語音過來。這個陪我搭捷運、幫我接電話阻擋搭訕騷擾的朋友,看見有人善待我他會感動到哭,知道我有能力在這樣的世界存活下來,會露出我做了什麼偉大事情的讚嘆,他對我有沒有成就不在乎,只在意我有沒有平安快樂。
這世界的確充滿險惡,但也依然有許多溫暖。適時拉下閘門,把不懷好意的人隔絕在自己的世界外,就像拿起遙控器,關掉新聞回到眼前,在沒人的地方放下防備,重新做回那個柔軟的自己。

我的收藏







所有書籍
商業理財
親子教養
文學小說
人文科普
藝術風格
心理勵志
健康生活
飲食食譜
資訊語文
漫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