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自然通靈
特價 新品

與大自然通靈

楊美芬

網路與書

2025/05/27

中文

9786267063910

定價 $350

79折優惠價 $277(優惠期限至9999/12/31)

內容簡介

透過人對大自然種種存在的認知和直覺感應,創造一場奧妙的精神交流


所謂「與大自然通靈」,通靈的對象不是超自然他者,而是大自然種種,雖然也使用「通靈」一詞,但沒有虛幻、玄祕、特異的情節,也沒有遙遠而未知的他界想像,不過這一類通靈的經驗者同樣擁有所謂屬靈經驗的超越意識與神聖體悟。

當代靈性的發展已有不同取徑,「自然靈性」是其中一種類型,它是一種神聖的、超越的、知悟的意識狀態,並非來自遙遠陌生的他界,也不是深奧至不可言說的經驗;反之,它存在於尋常角落,就在我們呼吸、感嘆之中,仰望、俯視之間。

本書彙整英國「宗教經驗研究中心」搜集的檔案、世界知名自然寫作、莊子及陶淵明的歸隱經典、當代影像創作中的相關作品,綜合討論自然靈性的存在與意義。當人類走向自然,聆聽宇宙之音,並找到自己的節奏和曲式,這就是一場奧祕的自然靈性經驗。


謝世維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專文推薦

Josie/《走向內在》作者
李偉文/作家、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沈恩民/插畫家
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
劉崇鳳/作家、自然引導員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主持人

聯合推薦

野外同愛好者,可能多少都曾在山林汪洋中感受過不同於日常、難以名狀的體驗和感悟吧?撇除腦內啡的加持,或者在觸目所及的如畫奇景,或者在涼爽薰拂面而來時帶起的微癢輕顫;也許是夾雜在尋常音聲中那陣或渾厚低沉、或輕快和諧的合奏股動;也許是在汪洋深處除了自身的呼吸與心跳外,仿若與世隔離卻又與萬物相繫的靜默中;更或許是那次登頂後獨自在山巔暖陽下坐忘時空、恍惚像消融了實體,卻宛若能感知草葉伸展、微風呢喃、蟲蟻動靜的離奇瞬間……縱然仍歷歷如繪,但此種種經歷,由於太過玄奇,總歸不免以為是出於自己跳脫的想像,而身為資深麻瓜,更未曾將其與「通靈」一事連結。直至今日有幸拜讀楊美芬博士新作《與大自然通靈》,頓時如醍醐灌頂,開啟了嶄新視野。──Josie/《走向內在》作者

每天,我要把時間獻給祢,回到大自然裡,觀察受造之物並思想祢。穹蒼、山林、大地和其間的萬物,一切都是祢的創造,每天,我要稱頌、讚美、敬拜祢!──沈恩民/插畫家

萬物有靈,本當如是。若對大自然與自身足夠信任且敞開,每個人都可能接觸到自然靈性。謝謝楊美芬老師的書寫整理,將「自然靈性」以專書之姿航向華人世界,擴展感知的宇宙,天啊,我好激動!──劉崇鳳/作家,自然引導員 

在這個科技主導、萬象飛逝的時代,人類或許早已遺忘如何傾聽風的低語、水的流唱、鳥獸的安靜行止。這本書提醒我們,萬物有靈,從來不只是信仰的命題,更是一種世界觀的選擇。當我們重新學會感受、理解與回應自然的聲音時,或許,我們也將重新找回自己在這宇宙大網中的位置。──謝世維/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看更多 收起

作者介紹

楊美芬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曾獲106年度科技部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論文撰寫獎助,研究專長為宗教理論(主要為宗教心理學與宗教哲學)及文史哲學跨領域整合論述。曾以個人內在的宗教/靈性經驗、當代自然意識和靈性發展的現象與趨勢為主題,撰述〈當代綠色靈性的精神意義:自然靈性經驗中的超越與領悟〉、〈與大自然通靈:27個RERC 經驗案例的分析與討論〉、〈al-Ghazzali的靈與心救贖:一個靈思心理學的解析〉等論文。

看更多 收起

目錄

推薦序 自然中的靈性/謝世維
緣起 風曾告知二、三事
第一講 什麼是「自然靈性」
第二講 與大自然通靈的經驗
第三講 自然寫作中的眾聲交響
第四講 影像演繹的自然靈性
第五講 莊子的自然、靈性與道
第六講 回歸本真,靈通自然的陶淵明
第七講 自然經驗中的靈性超越
第八講 自然靈性的知悟、美感與療癒
第九講 形變、物化、連續︰大自然的靈通之道
結語 三則尋常記事

 

看更多 收起

序/導讀

自然中的靈性/謝世維(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大自然的祕密向她們揭示出來,而她們也從中接收到了行動的驅力。……她們忘我地沉浸於這幅由世界靈的力量所織成的神祕畫作中,驅使她們行動的則是「內在的聲音」,由植物、動物、山石、風雲、樹木的低語所傾吐給她的祕密。──魯道夫.史坦納(Rudolf Steiner),《記憶宇宙》(Cosmic Memory)

林間的光線穿過枝葉縫隙,斜斜灑落在覆滿苔蘚的石上,像是一種古老而溫柔的祝福。我在這片幽靜中緩步前行,腳步輕柔,彷彿怕驚動了正在低語的林木。頭頂傳來鳥鳴,斷斷續續地迴盪在枝頭,彷彿是一首無人知曉的詩,在空氣中悄然鋪展。潮濕的氣息與松針的清香交織在一起,構成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密感。我感到自己不再是一個與自然分離的存在,而是這片寧靜之中的一部分──一縷風、一段呼吸、一絲靜默。

當人類自古走在天地之間,總在尋覓一種屬於自身的定位,一種與萬物和諧共存的方式。從遠古的祭祀與吟唱,到當代的生態哲學與文化生態學,我們一再看見這樣的努力──一種深刻的關懷與敬畏之情,彷彿源自於一種信念:萬物皆有靈。

在《生態與宗教》(Ecology and Religion)中,格里姆(John Grim)與塔克(Mary Evelyn Tucker)深刻指出,「萬物有靈」不必然意味著自然界中存在某種固定的超自然力量,而是人與自然在互動中所產生的神祕回應,一種靈性的回聲。在人類膜拜一座山嶽的時候,所敬畏的未必是山本身的神聖性,而是人在與山對望的片刻所感受到的某種超越之感:山有靈,人亦有靈,於是彼此感應、共鳴。這份感應的基礎,正區隔了「萬物有靈」與物神崇拜之間的差異,使前者成為一場靈性上的對話,而非對具體物件的投射崇拜。

這種靈性的對話不僅存在於宗教與信仰之中,也悄然滲透於哲學與科學的視野。古希臘哲人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曾提出「宇宙之音」,認為星辰運行之節奏猶如無形的樂音,與人類生命的律動暗自和鳴。美國哲學家暨生態作家阿布拉姆(David Abram)也指出,自然界從未沉默,從冰河滴落的聲音,到泥土微微顫動的觸感,大自然不斷在發聲,只待我們學會傾聽。他曾寫道:「永恆的現在,正從某個地方召喚著我們。」風穿過山谷,撫過枝葉,發出的呢喃聲不僅是物理現象,更是一種世界對我們的低語,一種邀請──邀請我們回應、參與。

奧地利行為學家勞倫茲(Konrad Lorenz)以雁鵝為伴,觀察其戲水、覓食、飛行。他深信,所羅門王能與萬物交談的傳說並非神話,而是對自然萬物細膩感知與同理的極致展現。他無需魔法或咒語,只靠觀察與理解,便能讀懂飛羽受傷的雁鵝如何在空中調整自身,如何維繫群體間的秩序。這種知覺力,是古老信仰與現代科學在靈性層面相遇的交會點。萬物皆有語言,差別只在於我們是否懂得以適切的方式去傾聽。

這種信念在當代亦有動人的例證。知名動物溝通師布雷特巴赫(Anna Breytenbach)曾協助一隻名為Diabolo的黑豹,這隻曾遭虐待的野獸,六個月來對人類充滿敵意,從不肯離籠半步。當靜心與牠溝通,牠向她訴說了過往的創傷、不信任,以及對同伴的思念。牠請求改名,盼能遺忘那段陰影。後來牠被改名為Spirit,並首次主動走出籠子,在陽光下自在行走。那一刻,照護者熱淚盈眶,因為在這靜默的對話中,人與獸重新建立起了信任與理解的橋樑。

著名的《鳴響雪松》(The Ringing Cedas of Russia)系列書籍記載,在那靜謐幽深的泰加林海之中,有一位名為阿納絲塔夏(Anastasia)的女子,如雪松般悄然棲居。她不依賴現代文明,自然而然地融入森林的呼吸之中。動物是她的朋友,植物是她的知己,她與萬物交心,彷彿自身便是這片大地的一草一木。她識天文,通地理,知曉星辰運行與宇宙萬象之祕。她的存在,如同原始自然的回聲,靜靜地見證著萬物的律動。「我與大地是一體的。」她曾低語,聲音輕柔如晨霧。「自我年幼之時,地球母親便以溫柔呵護我,森林中的每一株草木、每一隻飛鳥,都在滋養我的生命。我深愛著這片林野,而森林,也以無言的深情回報著我。」對她而言,那些與自然的親密感應與交流,並非奇蹟,而是源於她從小在森林懷中習得的生命之道。「這一切並不神祕,」她說,「當我以『愛』回應自然,自然也以『愛』回贈我。」

古代哲人對自然的觀照,也為這種靈性經驗提供深刻的理論背景。新柏拉圖主義者普羅提諾(Plotinus)在《九章集》(Enneads)中,將世界理解為從「一者」(The One)流溢出的神聖顯現。「心靈」(Nous)承載理念,「靈魂」(Psyche)賦形於自然萬象。大自然因此不只是物質組合,而是一種神性的流溢,其美感與秩序映照著「心靈」的理念結構。透過觀察自然的美,人能夠回溯至更高的存有,最終回歸至宇宙本原──「一者」之中。

這樣的觀點深深啟發了學者楊美芬的研究方向。她在政治大學完成博士學業後,轉向探討自然中的神祕經驗與靈性現象,並以自然通靈為核心主題,發展出一系列融合宗教經驗、生態書寫與東西方思想的跨領域研究。她的文字既理性又溫柔,遊走於哲學與詩意之間,讓人感受到自然不僅是風景,更是一種語言,一種可以被聆聽、被感受的神聖臨在。這本即將面世的著作,正是一種回應──回應自然對人類的長久呼喚。

在這個科技主導、萬象飛逝的時代,人類或許早已遺忘如何傾聽風的低語、水的流唱、鳥獸的安靜行止。但這本書提醒我們,萬物有靈,從來不只是信仰的命題,更是一種世界觀的選擇。當我們重新學會感受、理解與回應自然的聲音時,或許,我們也將重新找回自己在這宇宙大網中的位置。


二○二五年四月二十二日.世界地球日
 

看更多 收起

內文試閱

第一講  什麼是「自然靈性」
「自然靈性」雖然也以「靈性」為名,但有別於一般宗教的靈性傳統。後者往往崇敬一個、或數個絕對的至神至聖,信仰者遵循教內靈修系統指引,渴望自身虔敬之靈企及神聖他者,獲得救贖與解脫。因此,宗教的靈性強調奧祕、神聖、超越和敬虔的特質,具有超自然的屬性。

然而,此處所標舉的「自然靈性」則源於大自然,普遍體現於自然之中的對象與現象,因此它可以聽得、可以見得、可以觸得、可以覺得,大抵訴諸天賦本能。值得一提的是,它同樣具有奧祕、神聖、超越和敬虔的特質,並往往帶來知悟性的經驗和覺察。

因此,兩者差別應不在「靈性」本身,而在於個人朝聖的面向︰一者超自然,來自他界;另者大自然,源於此處。

前者是很多宗教傳統的神聖主題,這裡我們將集中介紹後者「自然靈性」,透過詮釋、論述和比較的方式,一方面從「靈」的本質與「通靈」的概念,詮釋「自然靈性」的內涵;另一方面則借助高度相關的幾個主張和現象,以對話的方式,突顯「自然靈性」在當代精神潮流中的思想定位,以及面對自然世界的人文立場與人道角色。確切地說,將「自然靈性」視為一種自然觀,一種人與自然的關係。


從「靈」字談起
關鍵在這個「靈」字,「靈」者為何?

依東漢《說文解字》,「靈」字本形為「????」,字底原是個「玉」,而非現在的「巫」,其本意乃「巫也,以玉事神,故從玉」。也就是說,「靈」字原本指的就是儀式中持玉事神的「巫」者,巫者既然事神,必能通神,體現傳統文化中神靈一體的信仰。

在這一脈信仰文化中,從通神、事神的具體「靈巫」角色,逐漸衍生出肉體之外的抽象「靈魂」,它不受形骸限制,甚至超越時間和空間,屬於形上範疇。

在魏晉南北朝玄學之爭的「形」、「神」究竟一元或二元的論辯中,其中的「神」指的就是「靈魂」,此乃針對當時佛教主張的「輪迴說」,產生形體死亡之後,所謂的「神」或「靈魂」是否尚在的爭執,所謂「形神俱滅」或「形滅神不滅」兩方立場,從此,靈魂有無之爭成了玄學重大議題。

時至科學當道的今日,「靈巫」的通神信仰已漸沒落,而「靈魂」之說尚無共識,只留下「靈」字的眾多假借之義。為了避免落入「靈」字的可能爭議,我們暫且擱置信仰文化中的各種屬靈觀點,回歸真實的現象世界,重新詮釋「靈」可以通神、事神的本質,提出一種可觀察、可驗證、可感知的「神」,建構屬於當代人類的「神靈一體」,既屬於個人內在,也屬於大千世界,所謂的「自然靈性」。


概括而言,一般「靈性」具有三項元素︰其一,意識到自我;其二,覺察到他者;其三,追求自我與他者之間和諧而神聖的連結,而完整的「靈性」正是此連結的關鍵。

對當代強調自我、重視靈性發展的人而言,「自我」必然涵蓋其個人身、心、靈三部分,並將身、心所經歷的種種,融入「靈」的意識中,這個自我才是完整的個體,這個意識才是徹底的覺知。

也就是說,「靈」的意識中必然包含身、心的經驗和感知。至於「他者」,可以指涉任何具有靈性或靈力的神聖對象,包括所有宗教傳統的絕對超越者,各種信仰文化中的至聖至尊,當然,也可以就是令人讚嘆的天地萬物和各種自然現象。

於是,當一個人將全然的「自我」交付一個宗教傳統,或者讓生活徹底融入某種信仰文化,又或者在俯仰天地之際,敬畏並崇拜自然,以上這三種投入或皈依「他者」的選擇,雖然取徑不同,對象不同,卻都是人類終極仰望、自我追求的精神之旅。

旅程中,自我與他者因開放而流動的靈通關係,最終達到真正意義的合一。因此,不論「靈」往何處去,它絕不拘限在一個封閉而僵態的形骸裡,而是活在一個自由躍動、敏銳感應的生命之中。


兩個「靈」字
顯然,一個孤僻的「靈」無法成就其自身靈性,也沒有與他者之靈相通的可能,真正的「靈」必須放到某種網絡中,或境遇裡,讓自我與他者真誠而自由地互動,在取得活潑而相容的和諧關係中,我們才得以看到靈之為靈,並確認自我之有靈。

然而,是否只有人類有靈?所謂「通靈」的他者對象在哪裡?「通靈」是否只能是一個不確定的機遇?

在此,我們可以借助兩個內涵豐富,使用相當普遍的詞彙進行討論,亦即「萬物有靈」與「萬物之靈」。

「萬物有靈」的論點始於十九、二十世紀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他以這個觀點為基礎,推論在宗教形成之前的人類信仰,當時先民透過經驗,認為天地之間所有一切有形與無形的事物,包括動物、植物、山石、雲雨、節氣、自然現象、自然威力等,都是擁有靈魂的經驗主體,這些經驗主體被人類加以神靈化,並相信可以透過交換、祈求或威嚇的手段,與所有自然萬物的靈魂溝通、協商,以獲得自身生存之所需和所欲,而避開一切所懼和不利。

時至今日,在當代人類學遍布全球的田野研究中,我們確實看到先民泛靈信仰所留下自然崇拜的痕跡,說明「萬物有靈」曾經是人類對自然他者的了解和信仰。隨著對環境的不同認知,以及和自然萬物之間迥異前人的依存關係,我們必須重新思考、詮釋「萬物有靈」的「靈」字,找到它更接近自然本質的內涵和意義。

先人雖然相信萬物有靈,他們敬畏、崇拜自然;然而,一旦領先其他眾生萬物,挺起背脊,昂首跨步於大地,擁有寬廣的視野和豐富的經驗,人類文明從此加速發展,創造出睥睨一切的物質世界,與出神入化的精神瑰寶,不僅在生存競爭的曠野戰場屢屢獲勝,甚至可以宰制無數對象,改變生存環境,並為這一切作為和成果,設定一套專斷的解讀邏輯,建構人類中心的生物階級,自許「萬物之靈」,這個「靈」已不再只是「靈性」之意,它更意味著「準神」般的能耐和地位。

在人類的詞彙中,「萬物有靈」與「萬物之靈」的兩個「靈」字分別出現在不同場合,代表不同意義,各自進行似乎不相關的討論。一方面,基於燦爛文明的自許自豪,我們是「萬物之靈」;另一方面,則是來自早期信仰內涵的「萬物有靈」主張。如果進一步再考慮當代社會所興起一股個人追求「靈性覺醒」的浪潮,這個「靈」字已經承載太多不同內涵和解讀,甚至產生立場鮮明的激烈爭議。

為今之計,為了避免糾結於這個或那個「靈」,我們或許可以透過所謂的「通靈」事件,一個動態的關係連結,釐清互通連結的兩方︰自我與他者,從而認識經驗主體的「靈性」。

 

看更多 收起

詳細資料

ISBN / 9786267063910
EAN / 9786267063910
頁數 / 256
開數 / 25開
注音 / 無
裝訂 / 平裝
語言 / 中文繁體
級別 / 無

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