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多數人以為「買保險就是理財」,卻忽略了風險與金錢運作的關聯。闕又上老師提醒,保險不是投資工具,而是財富安全網的基礎。懂得避開十個常見錯誤觀念,才能真正讓保險發揮守護與增值的力量。
台灣投保人的十大盲點是細項的分類,但如果要把它歸類最重要的第一項,那就是「不了解金錢運作的法則,也不了解保險是整體理財的一環節,需要全方位考量」。一旦了解民主資本主義的金錢是如何運作,知道如何理財才能對抗通膨,金錢又是如何產生力量,你才能讓金錢長成大樹,變成左右護法。
你更要知道金錢的價值,金錢的「現在值」與「未來值」,為什麼會不等值?
如果以上的問題都不了解,保險規劃別說 10 個盲點,分成 20 個都大有可能。我們有位種子講師認為只分成兩個盲點,簡單地說,就是光譜的兩端,或者可以說是極端,一端是完全不相信保險,另一端是完全相信保險,這就是所謂的過於不及。
說一個故事,《全方位理財的第一堂課》寫的是對五大整體財務規劃的簡介,分別是保險規劃、稅務規劃、投資規劃、退休規劃、遺產規劃,雖然是簡介,但也有許多重要且基礎的論點。
我有一位會計師朋友,同時也是證券分析師,照理說對投資理財應該比一般人要熟悉,這本書他買了幾本送給朋友分享。
我問他哪一個章節閱讀後最有收穫,出乎我意料的竟是「保險規劃」這個章節,他說解答很多過去他沒有注意的觀念。更讓我意外的是,這還不是一個人的意見,多數人回饋保險規劃章節收穫最大。我想可能是我做了較多「見林」,從宏觀面的結論提出看法。我也鼓勵讀者去圖書館借這本書,和本書對照,會有更大的收穫。
▌10 個常見的「保險迷思」
第一章三個人生故事,他們所犯的錯誤和盲點,我也列進十大迷思當中,以下是台灣投保人常犯的錯誤思維。
(1)不了解金錢運作的法則,也不了解保險是整體理財的一環節,需要全方位考量。
(2)將保險當作儲蓄或投資工具:許多人將保險視為一種儲蓄方式,期望拿回保費,而非將其視為轉嫁風險的工具。一心想「拿回保費」,誤解保險的本質。
(3)誤解保險的保障功能:買保險的主要目的是轉嫁風險,但不少人只在意投資報酬,忽略了保障功能的重要性。
(4)投保重點本末倒置:未釐清自身風險,卻專注於錯誤的保障項目,導致保額不足或保費支出不符需求。
(5)保費支出不符經濟能力:保費支出過高,不符合「雙十原則」(保費支出不超過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6)跟風投保:未經過審慎評估,僅因他人推薦或一時熱潮就跟風投保。
(7)不了解自身保障缺口:繳了高額保費,卻在事故發生時才發現保障不足。
(8)過度依賴保險業務員:沒有自己做功課,過度依賴業務員推薦,可能因此踩雷。
(9)忽視自身職業風險:部分職業本身風險較高,投保時未充分考慮職業風險評估。
(10)未主動了解保單內容:收到保單後未仔細閱讀,不了解自身權利與保單條款。也未善用保單契約撤銷權:投保後發現不妥,若未在簽收日後10天內提出撤銷權行使,會錯失無條件退費的機會。
本文摘自 萬化企業《阿甘的保險寶典》 闕又上.著

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