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公理商業圖書獎 企業倫理類金獎、廊燈商業書獎決選名單入圍
真正成功的企業,應該是讓所有利害關係人都受益的企業
資本主義社會中,企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隨著半世紀以來的經濟發展,企業愈來愈強調股東利益優先,卻忽略客戶、員工、社區、環境的利益,結果導致經濟不平等、氣候變遷、環境惡化、勞工權益受損等種種問題。不過,有一群企業家對此不以為然,他們集結起來,共同推動B型企業運動,包括達能集團、聯合利華、巴塔哥尼亞等跨國企業集團,還有綠藤、鮮乳坊等公司,全都接連響應。
劍橋大學賈吉商學院教授孟睿思十多年來持續研究B型企業運動的發展,並與發起運動的創辦人和參與的企業家進行訪談,將成果集結成這本書。他在書中詳細說明B型企業的理念、在國際間的拓展,以及遭遇到的難題,並解釋為什麼B型企業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
目前,全球已經有八千多家B型企業,它們不只在乎股東的利益,更關注社會福利、員工權益、社區影響力與環境管理。他們加入這個以相互依存為宗旨的社群,串聯打造一種新常態的經濟體系,共同形塑資本主義的未來。
專文推薦──
周俊吉/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
陳一強/活水影響力投資共同創辦人、總經理
國內外企業家、意見領袖一致好評──
王國雄/成真咖啡董事長
唐富美/四季藝術兒童教育機構創辦人
陳昱築/Impact Hub Taipei共同創辦人暨B型企業理事長
張威珍/嘉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
張琇梅/中譽科技(開曼)董事總經理
詹賀博/光隆實業董事長
鄭涵睿/綠藤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駱怡君/王道銀行董事長
龔建嘉/鮮乳坊創辦人
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亞當・格蘭特(Adam M. Grant)/暢銷書作家
蘿絲・馬卡利歐(Rose Marcario)/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前執行長
范易謀(Emmanuel Faber)/法國達能(Danone)集團前全球執行長
傑利.格林菲爾德(Jerry Greenfield)/班傑利(Ben & Jerry's)共同創辦人
成真咖啡董事長 王國雄
早期的企業稱為營利事業,顧名思義,以賺錢為目的,但現代的企業必須在營利與ESG之間取得平衡,在實踐營利的過程同步做好「公司治理」、「環境保護」、「社區照顧」、「同仁照顧」,從而產生「顧客影響力」,這就是B型企業所尋的大道,更是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動力。
成真咖啡從非洲取得優質咖啡豆,並因而發現潔淨水的重要,當地民眾每日步行五至十公里至河邊取水,不只勞心勞力,還拿不到乾淨的水喝,這成為成真咖啡的使命,讓咖啡循環世界美好,一方面讓台灣人喝到莊園級好咖啡,回饋非洲潔淨水,享受咖啡的同時也能做公益。
四季藝術兒童教育機構創辦人 唐富美
本書作者是哈佛與康乃爾大學教授,潛心研究B型企業運動超過十年,詳實記錄三位創辦人的遠見、堅持及十年來令人難以置信的變化和成功,並且親眼見證B型企業運動成為本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社會運動! 此書將是關心地球永續的消費者、公民、企業家和未來領袖必讀的作品,帶領大家一起支持B型企業運動,向更美好的未來努力!
還記得當年美國輔導員親訪四季藝術兒童教育機構,並稱讚這是「世界一流的幼兒園」,這是對我們莫大的肯定。四季藝術兒童教育機構也有幸通過B型實驗室的認證,加入這個偉大運動的社群中一起努力。在此,向將B型企業運動帶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台灣的先鋒們致敬!
Impact Hub Taipei共同創辦人暨B型企業協會理事長 陳昱築
「企業向善」(Business for good)是近年來企業的顯學。從聯合國倡議的SDGs、ESG,再到DEI(多元、公平、包容,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的概念,都是督促企業從傳統的慈善責任外,重新審視企業成立的使命與初衷,並從調整組織內部體制開始,讓向善與永續發展成為企業絕對必須履行的責任。
然而為了確保企業能持續在向善的道路前進,B型實驗室推出的商業影響力評估,就是一套嚴謹的第三方驗證標準,不僅讓消費者、投資人與利害關係人有透明且充足的資訊,也間接展現企業對於社會展現的影響力。
在台灣,這股企業向善的趨勢也開始從上市櫃公司轉移至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投入ESG的改善,是一種對未來的投資,當中小企業在全面提升ESG的面向後,才能更有餘裕來避免步入衰退,同時在面對多元挑戰的未來時,才會更具有競爭力! 作為台灣B型企業協會第五屆理事長,我誠摯地邀請各位中小企業主一同加入B型企業,讓企業一起進化、一起變得更加永續!
嘉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 張威珍
為什麼企業需要重視ESG,並提升永續競爭力? 答案就在年輕一代身上!以我所創辦的嘉威會計師事務所為例,我們的員工平均年齡僅二十八歲。這些年輕同仁追求有意義的工作,同時也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因此,我常分享打造「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環境理念,透過制度設計以支持員工發揮最大潛能、讓利給員工,且持續加強公司的永續作為。在這樣的正向循環下,我們營收連續多年成長一五%,且流動率低於三%。這與《企業進化》中提到的B型企業吸引年輕人選擇符合其價值觀的工作不謀而合。我們以身為全球B型企業的一員為傲,期待透過書中案例,吸引更多企業關注員工,實現永續經營!
中譽科技(開曼)董事總經理 張琇梅(May Chang)
在《企業進化》中,作者分析全球暴力衝突發生的原因,很大的因素是貧富差距與資源分配不公平導致的結果。美國四○%的財富掌握在一%的人手中,因此,千禧世代對於資本主義強調股東利益優先的論點非常厭惡,以至於全球各地左派思想抬頭。影響更深遠的是,千禧世代將由嬰兒潮世代繼承約二十四兆美元的財產,他們不僅是員工,也將成為推動決策的投資人與龐大的消費者。當千禧世代渴望透過購買行為和工作來創造積極的變革,B型企業運動恰恰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中譽科技是一家鋁合金製造廠,員工約一千一百名,客戶都是歐、美、日前五百大品牌,在台灣、越南、泰國有據點與製造工廠。透過台灣B型企業協會輔導下,中譽在二○二一年六月啟動商業影響力評估的分析與改善行動,歷經一年半輔導,終於在二○二二年十二月底獲得美國B型企業稽核審查,通過認證。
透過B型企業的認證與實際的行動證明,中譽科技獲得更多歐美客戶的信任與新業務的支持。
未來產業領袖都應該從這本書開始,積極參與《企業進化》的改變,提升社會和諧向善的力量。
光隆實業董事長 詹賀博
光隆實業是上櫃公司,核心業務為成衣生產與製造,雖處在紡織勞力密集產業,仍一直致力於維護企業內外部的公平和永續精神,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終於在二○二四年成為B型企業。
我們在越南有數千名同仁,將同仁照顧好並扶植我們工廠所在鄰近社區,可以改善數萬人的生活方式。這就像書中所述B型企業具有的「投資影響力」。我們期望可以向大眾投資人傳達,台灣傳產企業到開發中國家投資,也可以為當地環境的永續發展盡更多心力,並盡到社會責任。
今後我們會繼續推動B型企業運動,帶動更多台灣上市櫃公司投入認證,推動以人為本且永續性的資本主義新理念。
綠藤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鄭涵睿
回憶二○一三年,在麻省理工的求學旅程中,我在波士頓的街頭中發現了那些我最嚮往的影響力品牌們開始展示「B」的標誌。這些品牌追求的,正是透過商業力量帶來社會與環境的正向改變。這一發現不僅激發我的好奇心,也引領綠藤走上加入全球B型企業運動的旅程,並在二○一五年成為台灣第三家B型企業;B型企業,也成為我們的信仰與進化標準。
沒想到多年後,《企業進化》這本書,透過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故事,再次喚醒我對B型實驗室「相互依存」和「不斷進化」精神的深深感動。它讓我回想起在大學時期對於公司法所述企業以營利為目的的異樣感覺,並意識到,當年我在大雪中遠赴拜訪的「淨七代」創辦人傑佛瑞‧霍蘭德,影響綠藤永續策略的大師,實際上是B型企業運動早期的重要推動者。
《企業進化》還記錄近年來B型企業發展的重要事件和策略思考,比如在二○一九年第二十五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上,五百家B型企業共同承諾,在二○三○年前實現淨零排放,以及全球數百家B型企業參與的包容性經濟挑戰(Inclusive Economy Challenge),綠藤均是其中的一員,我們甚至見證了台灣從無到有,建立亞洲首家B型實驗室。
我非常感謝孟睿思教授帶來了這本書。無論你是否已經走在B型企業的道路上,還是正在考慮加入這場運動,期待這本書能夠為你展示更多商業世界的可能性,一起探索更有意義的商業實踐。
王道銀行董事長 駱怡君
王道銀行身為B型企業的一份子,我常常在思考,如何能讓B型企業的理念被更多人熟知?如何能讓這樣的商業型態感動更多人、說服更多人?劍橋大學商學院教授孟睿思的這本書,便是這一切所思所想的答案;他結合學術、商業、管理與親身經歷,深入淺出地為我們上了值得思考的一課。
企業的發展中應該包括人、地球、利潤,若企業的發展無法兼顧環境和社會的福祉,那下一代就會為我們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而在與孟睿思教授相識相談的過程中,我深受感動,他深知這代價的高昂,也深知行動和改變的必要。而一本厚實且溫暖的論述,就是感動世界最好的媒介。我非常感佩也感謝這本書的出版,讓所有想讓這個世界更好的人與企業,有了按圖索驥的依歸。
鮮乳坊創辦人 龔建嘉
鮮乳坊剛成立時,台灣正經歷食安事件後對於食品的信任瓦解。我們從群眾集資開始,以「自己的牛奶自己救」試圖發動一場以白色革命為名的社會運動。同時,我身為乳牛獸醫的身分,更看到農民在過往收購模式上的弱勢,因此希望能夠讓生產者被看見。為了讓影響力可以堆疊,不僅限於一個專案,我們成立了公司,開始探索「怎麼樣成為一間更好的公司」之路。
當時,正是社會企業在台灣初步萌芽之際,「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正是對於鮮乳坊為何存在的理想詮釋,因此我們以這樣的精神來看待利害關係人共同利益最佳化的商業模式建立。過程中我們也不斷希望確認這個方向沒有走偏,我們也採用過「SROI社會投資報酬率」來衡量我們的商業行動是否真實產生社會影響力。同時關注著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試圖讓公司更具體的帶給世界正面幫助,但這過程中,缺乏一個可長期衡量、多面向、清楚有引導目標的儀表板,直到認識B型企業,讓我們清晰地檢視我們的行動,讓過往不容易看見、但重要的事情,能夠被看見。
這本書把整個B型企業運動的歷史脈絡、其核心思想,以及全球參與者當中共同改變的許多精彩故事納入,也感受到這條路上,有許多相同理念的人一起努力的勇氣與力量。雖然傳統商業和扭曲的資本主義已經影響全球社會,但要產生系統性的變革仍充滿可能性,正如同B型運動中所有參與者每日採取的行動,以及當你拿起這本書,在你的消費行動與工作上一起加入。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
本書生動地舉出許多例證,講述B型企業運動如何席捲全球企業,並讓企業轉型為更具理想且真正有生產力的組織。
《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Give and Take)作者 亞當.格蘭特(Adam M. Grant)
作者是研究全球商業和社會創新動態領域的世界頂尖專家之一。本書以豐富的佐證與生動的案例研究為基礎,粉碎股東利益優先的迷思,並揭露企業如何將社會利益融入其自身使命當中。
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前執行長 蘿絲.馬卡利歐(Rose Marcario)
這是一份珍貴的藍圖,指引企業如何在成功的同時成為向善的力量。
作者介紹
孟睿思
劍橋大學賈吉商學院(Cambridge Judge Business School)信義講座教授。曾任教於美國哈佛大學及康乃爾大學等名校商學院,長期投入ESG領域研究,主要領域為社會創新、企業永續與中國企業發展。在學術生涯之前,亦曾在美國摩根大通( J.P. Morgan )擔任營運副總裁。
國際期刊論文與哈佛商業個案相關研究發表等身,著作《企業進化:兼顧獲利、社會與環境永續的B型企業運動》入圍二○二○年廊燈商業書獎(Porchlight Business Book Award)決選名單,並榮獲二○二一年公理商業圖書獎(Axiom Business Book Awards)企業倫理類金獎;《毛澤東與市場:中國企業的共產主義根源》(Mao and Markets: The Communist Roots of Chinese Enterprise)獲選二○二二年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年度十大好書及經濟類最佳書籍;近期新作包括《掠奪者:企業如何私有化利潤並社會化成本》(The Profiteers: How Business Privatizes Profits and Socializes Costs)等書。
目錄
推薦序 期待更多企業加入B型企業運動 周俊吉
推薦序 台灣企業文化的進化之旅 陳一強
各界推薦
自 序 人人都該了解B型企業運動
前 言 千禧世代正在推動資本主義改變
第一章 關注相互依存,而非外部性
第二章 相互依存日
第三章 聚焦相互依存
第四章 讓法律與利害關係人站在一起
第五章 投資影響力
第六章 員工是公司重心
第七章 尋找志同道合的人:B型企業社群
第八章 走向世界
第九章 拓寬通道
第十章 大公司不一定是壞公司
第十一章 讓消費者關注
結 語 未來不必悲觀
致謝
注釋
序/導讀
期待更多企業加入B型企業運動 周俊吉/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
很榮幸受邀為劍橋賈吉商學院(Cambridge Judge Business School)教授孟睿思(Christopher Marquis)的新書作序。他的經歷相當令人驚豔,大學念歷史、碩士改念MBA,並曾在摩根大通(JP Morgan)工作過幾年,然後決定走入學術界、取得社會與管理學博士後,陸續在哈佛商學院、康乃爾大學S.C. 詹森管理研究學院任教,疫情前也長期擔任中國多所頂尖大學的講座教授,目前則是受聘為劍橋大學信義講座教授(the Sinyi professor of Chinese Management)。
可能是因為如此跨域的人生經驗,讓他得以一種更寬廣的社會人文角度來觀察企業,特別在企業策略、社會創新、企業家精神與永續發展等領域,這種濃濃的個人色彩在這本書中展露無遺,字裡行間充斥著對資本主義追求利潤極大的失望,及對企業能夠、也必須改革資本主義的無比期待,而這希望的星星之火是自民間自發成立的B型實驗室開始,至今已遍布全球、甚至擴及到每一個人,透過「倫理消費」來影響企業。
他認為,不論是早幾年的企業社會責任(CSR),或是現在談的永續、ESG,在沒有定期監督檢核機制的情況下,都有可能淪為存心「漂綠」企業的遮羞布,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對於這種虛假負責或是倡議空洞承諾的企業非常反感;而相對周延的B型企業認證,則是透過公開透明的標準與過程,協助辨識真正優良的產品或服務,有效贏得大多數消費者的信任。
然而,真正重要的不是讓每家企業都成為通過B型實驗室認證的B型企業,而是鼓勵每家企業都能像B型企業一樣,在日常營運的每一刻兼顧利害關係人權益,將重視社會與環境福利等B型企業思維,深刻融入企業的DNA;誠如我向來信仰的「企業倫理」:以企業為主體,針對各利害關係人從事合宜行為、建立適當關係,以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如此才能推翻股東利益優先主義,讓企業的存在帶動整體社會、國家、甚至地球,進入共生共榮的正向循環。
特別是,陸續有中大型的跨國企業如北美達能集團、聯合利華、寶僑、雀巢等加入B型企業運動,顯然來自消費者與投資機構的殷殷期待,已經對企業造成相當程度的壓力,若能以企業供應鏈的無形力量加速推動B型企業運動,相信具體改革資本主義、邁向一個更美好未來的目標,應該指日可待。
書中也提及「立法」(共益公司法),是B型實驗室成功的基礎,藉由明白清楚的法律框架定義B型企業,並據此循序漸進發展。對照國際趨勢,台灣目前僅修正公司法,將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明確入法,距離國外設立專法規範的進度尚遠,期待未來能有更多企業加入B型企業運動的行列,讓身邊人因為有我們而愈來愈好!
台灣企業文化的進化之旅 陳一強/活水影響力投資共同創辦人、總經理
從孟睿思教授本人手中喜獲親簽的原文書,轉眼一年多了(謝謝B型企業夥伴王道銀行的安排),我非常驚豔他忠實記錄B型實驗室演進的歷程,從一個痛點開始,先聚焦再推進,發展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運動。回顧這場運動的長度(可持續的時間)、廣度(受益者的數量)、高度(同儕的領頭羊)、深度(受益者的改變)及速度(所累積的力量)等五個衡量影響力的指標,堪稱全球社會創新的典範。
B型實驗室之所以形成一場全球企業文化變革的運動,不僅止於B型企業認證,至少包含三個層次的改變:一是由下往上,公民草根性自發的社群行動;二是由上而下,政策法規的調適與創新;三是引領主流,重塑市場機制的生態系與新常態。我感覺本書作者再三強調的,不只第一項,更重要的是後兩者。
其實早在二○一二年,鄭志凱先生、吳必然律師、吳惠蘭會計師等先進即推動過台版的「共益公司法案」(Benefit Corporation Law),當時稱為「公益公司法」,並在王育敏委員支持下通過二讀,但未付三讀(第一次嘗試)。二○一七年,公司法修法百年機遇之時,謝謝方嘉麟教授、方元沂教授的努力,許毓仁、黃國昌等跨黨派委員曾提出不同版本的「共/兼益公司法專章」,後於二○一九年初,邀請到本書中提到的比爾‧克拉克律師親自來台,雖然功敗垂成無緣進入二讀,卻促成公司法第一條增列「得採行增進公共利益之行為,以善盡其社會責任」的條文(第二次嘗試)。二○二○年,方元沂教授再接再厲,將共益公司法案的理念延續於行政院的社會創新政策之中,提出「社會創新事業組織」專法草案(第三次嘗試)。迄今,共益公司法案在台灣旅行竟長達十二年之久。衷心期待事不過三,新國會新會期能通過相關法案,更積極促成台灣企業文化的大進化。
記得二○一四年活水成立之初,我遇到台灣第一家B型企業Domi綠然能源的創辦人連庭凱及胡德琦,之後在前中華徵信所張大為總經理(創會理事長)的帶領下,於二○一六年共同創立B型企業協會(B Lab Taiwan),也是亞洲得到正式授權的第一家B型實驗室,至今超過五十家B型企業,數量位居亞洲第一(謝謝連庭凱、張宏尉、張威珍、陳昱築等歷屆理事長及黃惠敏祕書長的耕耘)。十年磨一劍,最近聽聞新加坡淡馬錫信託(Temasek Trust)將大力在亞洲推展B型企業運動,個人有幸參與創建期,深感榮幸。
本書提到B型實驗室成立之先,三位創辦人曾推動過B型投資控股(B Holdings)的概念,此與鄭志凱董事長與我共同發起活水影響力投資的理念不謀而合,至今活水投資超過二十五家社會創新企業,其中綠藤生機、慕渴(鮮乳坊)及甘樂文創等已取得B型企業認證。受到本書的激勵,活水期許未來能協助更多的新創團隊加入這個以相互依存為宗旨的全球社群、共同形塑資本主義的未來。
內文試閱
人人都該了解B型企業運動
B型企業運動(B Corp movement)可能是你從未聽聞過最重要的社會運動。如果你關心逐漸加劇的不平等現象、持續向下流動的經濟階級流動性(economic mobility)、氣候危機、即將來臨的土壤和水資源危機,以及部落主義式(tribalism)的政治危機,那就應該要關心B型企業運動。如果你關心長期經濟發展和未來高品質的就業,以及大規模自動化時代下的工作內容,那麼你更需要了解B型企業運動。
B型企業運動是由一家名為B型實驗室(B Lab)的非營利組織發起,它致力於創建一種全新型態的企業,這種企業的基因裡包含三重底線(Triple Bottom Line):人(people)、地球(planet)和利潤(profit)。嚴格的評估是這項運動的核心,在這種評估下,企業的業績不僅取決於公司盈餘,還取決於公司對社會和環境的貢獻,全球已有數千家企業通過這項評估。這些B型企業為如何影響每一個利害關係人負責,而不僅僅是要為公司股東負責。
在過去的十五年裡,我擔任哈佛大學和康乃爾大學的工商管理學教授,與塑造未來經濟的下一代商業和公民領袖有直接接觸。我在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教授有關社會創新和制度變革的課程,每當在校外演講或為企業提供顧問服務時,經常有人問我見過印象最深刻的商業創新案例是什麼。我的備選答案總是有很多,比如我近期感興趣或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然而自二○○九年起,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始終是B型企業運動。
最初,大多數人會反問我:「什麼?」但現在,我得到的可能是更多的認同。B型企業運動正在加速發展,商業領袖,尤其是關心永續發展的人也注意到這一點。食品飲料產業可能都聽說了這個消息:總部位於巴黎的跨國食品製造商達能集團(Danone)正致力於成為B型企業。在服飾業,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和艾琳費雪(EILEEN FISHER)等知名品牌早就通過B型企業認證,同時也是這項運動的積極支持者。但這項運動的範圍及其潛在影響力尚未被公眾充分認識。大多數商業領袖依然認為B型企業只是在產業邊緣的一小撮企業,這些「無害的社會企業永遠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然而,這是錯誤的假設。B型企業運動在剛起步的前十年,發展已經呈倍數成長,我相信B型企業及其相關理念將成為改革資本主義經濟的催化劑。要理解這種轉變,我們需要系統性理解這項運動的廣度和範圍,包括它的變革動力與歷史。書中所介紹的B型企業,闡釋了為什麼這項認證能夠為企業的營運與未來帶來根本性的影響,以及它又是如何帶來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運動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增加B型企業的數量。在過去十年,B型實驗室的團隊成員打造出用於評估企業的創新工具,並且建立起推動這項運動發展的網絡。除了達能集團,聯合利華(Unilever)、寶僑(Procter & Gamble)、雀巢(Nestlé)、蓋璞(Gap)等跨國企業,以及募資平台Kickstarter、Allbirds、Casper和邦巴斯(Bombas)等過去十年創建的最具創新性企業,都對B型實驗室極感興趣。在與數十家類似社會企業的幾百名高階主管互動時,我發現他們正在引領一項社會運動:他們感興趣的不僅僅是推廣自己的商業理念,還包括更廣泛的理念,即創建對所有利害關係人更加有益的企業。
B型實驗室還提出一項名為「共益公司」(Benefit Corporation)的創新法案,它將社會福利、員工權利、社區和環境置於與股東利益同樣重要的位置上。在美國的大多數州,來自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政界人士一律支持並通過這項法案。這項創新法案目前已經擴展至全球,類似的法案已在義大利、哥倫比亞、厄瓜多與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通過,許多國家也正對此進行討論。
本書一路追溯這遍地開花的行動,探索它們如何集結並引發一場持續不斷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