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倫・卡本特傳:木匠兄妹的青春輓歌
特價 新品

凱倫・卡本特傳:木匠兄妹的青春輓歌

Little Girl Blue: The Life of Karen Carpenter

藍迪・施密特

大石文化

2024/03/08

中文

9786269827138

定價 $660

79折優惠價 $521(優惠期限至9999/12/31)

內容簡介

・全世界最熟悉的歌聲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第一本拋棄束縛、坦誠相告的凱倫・卡本特傳
・獨立採訪近百位曾與凱倫・卡本特接觸的相關人士
・打開多方渠道,以客觀、不偏私的視角訴說巨星的一生


凱倫・卡本特,木匠兄妹合唱團的傳奇女主唱,她的一生充滿了音樂的榮耀和生命的辛酸。卡本特家最初被看好的音樂奇才,其實是她的哥哥,擁有出色的音樂才華和深厚的音樂底蘊。然而,命運的不經意轉折卻在某次的契機下降臨在凱倫的身上。在一場不經意的演出中,她優美獨特的聲線掩蓋了哥哥的光芒,她也從此成為了木匠兄妹合唱團最引人注目的巨星。

然而,這看似美好的開始或許也是悲劇的開端。本書首次揭露了凱倫與家人之間複雜的磨擦與糾葛。書中細緻地探討了她與母親的關係,以及她和哥哥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呈現出一個家庭內部錯綜複雜的情感。此外本書也深入挖掘了凱倫對最親密的朋友透露的私密心事,揭示了她內心深處的孤獨和掙扎。

凱倫在事業上的成功並非一帆風順,她試圖走上單飛的坎坷之路也是本書的一大焦點。這段音樂之路充滿了挑戰和考驗,她努力尋找自己的音樂風格,並在不斷的嘗試中磨練出屬於她自己的獨特音樂語言。本書也記錄了她那段如同《Tinder詐騙王》情節般的婚姻,揭示了她在感情之路上的波折。

而凱倫・卡本特在生命的舞台上也經歷了治療厭食症的起起伏伏。她成為厭食症的代表人物,但這部動人的傳記卻揭示了她衰落的其他原因。書中特別記錄了她在32歲時離世前後的過程,以及驗屍報告中的一些重要細節,使讀者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她生命最後的狀態。

這是第一次有人以獨立調查的方式為凱倫・卡本特進行全面性的傳記。也基於這樣的獨立性,內容並不受卡本特家人審查,能夠以最真實的面貌呈現。採訪對象包括她最親密的女性朋友以及其他近百位人士,從童年朋友、職業夥伴到戀人。也唯有透過這樣一本傳記,我們才得以真正了解在她國際巨星與樂壇乖乖女的形象底下,究竟藏著什麼樣的孤獨與悲涼。

各界讚譽
「凱倫・卡本特是天生的歌手,她讓音樂顯得簡單而純粹,她的故事值得述說。」——伯特・巴卡拉克(Burt Bacharach)


「藍迪・施密特寫出凱倫動人的生命故事,這麼一位真正藝人的自傳,一定能感動眾多歌迷,一如她曾以生命撼動我心。」——菲爾・拉蒙(Phil Ramone),葛萊美奬唱片製作人

「文中處處流露同情與理解。凱倫・卡本特的故事讀來就像引人入勝的小說,讓人在心酸之餘又不忍釋卷,甚至忘了它其實是一本經過紮實研究的傳記。」——大衛・考夫曼(David Kaufman),《桃樂絲・黛:鄰家女孩不為人知的故事》(Doris Day: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Girl Next Door)作者

「如同凱倫・卡本特的許多歌曲一樣,這本書會緊緊吸引住你,引發你意想不到的情緒。如今這天使之聲背後的故事,終於呈現在我們眼前。」——史蒂芬・卡斯(Stephen Cox),《怪胎一族:探訪知更鳥巷》(The Munsters: A Trip Down Mockingbird Lane)作者

「我一直是凱倫・卡本特的歌迷,在她看似簡單純淨的嗓音下,藏著一顆複雜沉重、尋求救贖的心。施密特以嚴謹的深入細節,和對卡本特家庭互動的卓越洞察力,告訴了我們原因。Little Girl Blue 慶賀這份偉大的音樂寶藏,也哀悼這悲劇。」——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歌手兼演員

看更多 收起

作者介紹

藍迪・施密特(Randy L. Schmidt)
在達拉斯/沃斯堡(Dallas/Fort Worth)地區教授音樂,曾編纂《昨日重現:追憶木匠兄妹及其音樂》(Yesterday Once More: Memories of the Carpenters and Their Music)並擔任多部關於木匠兄妹電視紀錄片的創意顧問,包括《E!真實好萊塢故事》(The E! True Hollywood Story), A&E唱片公司的《傳記》(Biography)以及VH1 的《音樂背後》(Behind the Music)。


蔡丹婷(譯者)
師大翻譯研究所畢業。住在風的城市,和家人過著平凡的小日子,喜歡窩在家中推敲字句的時光,為能過著自己想要的日子而深深感恩。覺得能從譯書過程中吸取新知、碰觸到不同的生命世界,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譯有《形狀》、《更快樂的1小時》等書。

看更多 收起

目錄

楔子   雨天・《雨人》
一  加州夢
二  筷子鼓棒與高腳椅鼓
三  力爭上游 
四  撒下月塵
五  成功之路
六  無處可躲
七  美國表率?
八  搬出家門
九  病倒
十  我需要戀愛
十一  告訴我們問題在哪裡!
十二  鳥兒終於飛離囚籠
十三  一片好意
十四  婚姻美夢破滅
十五  結束的開端
十六  黑暗中跳舞
十七  太少、太遲、太快
後記  給你的歌


謝誌
精選音樂作品
精選電視演出
註記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看更多 收起

序/導讀

【推薦序】
──狄昂・華薇克(Dionne Warwick)

直到現在,每當聽到凱倫・卡本特的歌聲,我都情不自禁露出笑容。她澄澈的歌聲、對歌詞的處理,以及歌聲中隱隱透出的笑意,總是令我著迷。

大家都很熟悉她的熱門歌曲和各種表演,但我還有幸親近過她本人。她是一個天真甜美的女孩,擁有無比豐沛的能量,而且也十分樂於給予。她和她的哥哥給了我們能直達內心最深處的音樂,他們的音樂深受懷念。

第一次聽到她翻唱我多年前錄製的歌時〔出自百老匯音樂劇《諾言,諾言》(Promises,  Promises)的〈知道何時離開〉( (Knowing When to Leave)〕,我很意外居然會有人挑戰這首歌,因為這首歌不但節拍複雜,音域也很廣,但她唱起來似乎不費吹灰之力,讓我非常驚豔!我覺得一定要認識認識這位小姐,幸運的是她似乎也想認識我。我在他們錄製完〈靠近你〉(Close to You)之後,在A&E公司第一次見到她。多年後凱倫待在紐約的期間,我碰巧和她住同一間飯店;那時她正在接受神經性厭食症的治療。因為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見到她,老實說,看到她那麼消瘦,我實在是很震驚。

隔天我邀她到我的套房共進午餐。當時我根本不知道她對進食一點興趣也沒有,但她還是面帶笑容地接受了邀請。隔天她準時赴約,不打算吃東西,只想好好聊一聊。當時我並不知道我做到了其他人都沒能做到的事,我讓她吃下了一碗湯,又吃了幾片蘇打餅。那天下午我們聊了許多,她也終於向我吐露她待在紐約的原因。她顯然正苦於厭食症,也正在努力對抗。我聽了很心疼,告訴她我會永遠站在她這邊,也盡可能地鼓勵她。我們交換了電話號碼,也說好要保持聯絡。

最後一次見到她,是在一九八三年一月的葛萊美獎大合照。那是一次歡樂的重聚,她看到我之後,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就是,「你看,我有屁股了!」我們大笑出聲,聲音大到其他人都忍不住看過來。我們倆都相信,她還有大好人生要過。

聽到她猝然離世的消息,我心中傷痛,就像少了一位家人一般。她還有那麼多事想做,出席她的葬禮讓人心痛,她的家人和眾多好友必定也是這種心情。是的,我會永遠記得我們相識的那一日,和在紐約的那一天,我也珍惜和她哥哥之間持續不斷的友誼。


──瓦力
曾經,一個天氣晴朗的午後第一節,一位高中英文老師感到相當無力。眼前30位學生,沒有人對他前夜備課了好久的單字和文法句型感到興趣。這裡彷彿被下了魔咒似地,他講得越是口沫橫飛,教室裡的學生睡意就越重,眼皮都快沉到地底下了......然後他想起了那首歌。

「Let’s listen to a song for a change.」他對早已睡得不省人事的學生,試圖進行最後一場瞌睡蟲的奮戰。

沒人理他。夏日炎炎正好眠。

老師不放棄教學的熱情,把教室喇叭調得比平常更大聲,出乎意料地,空氣傳來的不是海頓嚇死人不償命的《驚愕》交響曲,而是一段青春綻放的歌聲:

Such a feeling's coming over me
一種奇妙的感覺縈繞著我
There is wonder in most everything I see
所見之事物都充滿了神奇
Not a cloud in the sky
晴空萬里無雲
Got the sun in my eyes
眼中閃耀著陽光
And I won't be surprised if it's a dream
即使是夢我也不覺得訝異

如夢似幻的事情發生了。木匠兄妹的歌聲擊退了瞌睡蟲。彷若撥雲見霧般,學生從沉沉的睡眠中醒來,聽見〈Top of the World〉,彷彿自己站在世界的頂端,感受這一秒的不思議。午後的英文課變得一點也不無聊。凱倫・卡本特再一次拯救了世界。


青春的歌與愁
這就是我愛上木匠兄妹的開始。從一個討厭英文的傲少年,卻因一首經典老歌而愛上英文的love story。

可惜這個love story並沒有美好的結局。早在我認識木匠兄妹之前,凱倫・卡本特的人生已經劃下了休止符。猶記得那個夏日午後,班上同學聽見〈Top of the World〉而心蕩神馳之際,有人舉起了手,問唱歌的人是誰。

老師的表情嚴肅了起來,寫下了Carpenter這個我不認識的單字,還丟下了一個若不是因為木匠兄妹我可能永遠也不會學到的專業名詞:anorexia nervosa(神經性厭食症)。


這麼多年了,烙印在腦海裡的印象,始終還是那麼清楚。老師談起木匠兄妹時,聲音帶著深切的惋惜。凱倫的名字和「神經性厭食症」從此重疊在一起,成為一抹青春的愁。

當年的老師和許多人一樣,以為「神經性厭食症」是奪去凱倫・卡本特生命的沉默殺手。但不吃東西、或是強迫進食後催吐的情況,只是凱倫生病的外顯徵候。真正讓凱倫失去生命熱情的,來自於一個脆弱的家庭網絡,而這正是這本《木匠兄妹的青春輓歌:凱倫・卡本特傳》所要爬梳的故事真相。


煙花易冷,倘若無愛
1950年3月2日,凱倫・卡本特出生在美國康涅狄格州,她是家中第二個孩子。母親艾格妮絲對哥哥理查有著無微不至的呵護。提到理查總是「理查是天才」,「我們都要犧牲奉獻,好讓他有機會一展長才」。凱倫呢?卻像是個棄養的小孩。成長的過程中,凱倫想盡辦法獲得母親的關注,達成所有合理(與不合理的)期望,換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拒認與絕望。

心病沒有愛不會好。成名後的凱倫會絕食好幾天,之後又暴飲暴食,服用強力瀉藥以減重。體重是維持住了,但心中的黑洞永遠難以填滿。

讓情況雪上加霜的,是凱倫的一開始就泡在水中的婚姻。1980年8月21日是凱倫和伯利斯結為連理的大喜之日。可是就在前夕,一直懷抱有養育子女夢想的凱倫,發現了伯利斯早就結紮並在交往過程刻意隱瞞這個事實。

感到背叛的凱倫打給母親艾格妮絲,希望解除婚約。然而母親卻在電話那頭說不可能,喜帖已經發出去了,親友都已經在路上了,何況婚禮的籌辦已經花了不少錢,怎麼能夠在最後關頭說不辦就不辦呢?聽到這裡,失去支持的凱倫已經沒法正常思考,腦袋一片空白。掛回話筒前的,凱倫只記得那頭傳來一句:「一切都是你自作自受」。

就這樣凱倫被迫和伯利斯結婚。婚後不久,有一天凱倫在自家裡聽到有人來敲門,門外的人不斷吆喝,嚇得凱倫六神無主。打開門之後,恐怖的還在後頭,原來伯利斯婚前送給凱倫的車根本不是他的,用租來的,而伯利斯已經有二個月沒付租金了。伯利斯是個愛情騙子,為了凱倫的錢而想法設法接近她,自此昭然若揭。


Yesterday No More
重重打擊下,再堅強的靈魂,也熬不過絕望的深夜。 

1982年在紐約,凱倫的前經紀人蕭文巴許正要穿越中央公園的時候,突然被人叫住。他定睛一看,無法相信在厚重衣服下的女孩是凱倫。那時她的體重只剩36公斤。

雖然狀況極不樂觀,一切尚未太遲。凱倫的厭食症諮詢師雷文克隆請卡本特一家人到他的診間,進行集體家庭諮商。

「我想凱倫真的很需要聽到你們說愛她」。大家都照做了,只有母親沒有。她有力氣憤怒地指責諮詢師,卻連一句能夠帶來奇蹟的「我愛你」都不肯說。

1983年2月4日, 凱倫因神經性厭食症導致的心臟衰竭,離開人世。倒於父母懷中的她,享年僅32歲,美好的歌聲永存,繁華似錦的昨日已無法重現。

讀完本書,心中百感交集,思緒回到了多年前午後的那一首歌。謝謝作者藍迪・施密特費盡心思,捕捉了美麗靈魂的樣貌,讓我們理解凱倫・卡本特的生命掙扎、她歌聲裡的愛,和那愛裡滿滿的溫柔。從今以後,每當我們仰望星空,聽著這樣的歌,就會懂得即便世界寂寥如荒原,天使也曾來過。

-----------------------------------------

瓦力
浪漫到無可救藥的囤物主義者,專愛邪門的事物,專寫邪門的故事。集滿壞品味與奇癖,分明是《早餐俱樂部》的魯蛇成員,偏生要透過一枚黑膠的嗶嗶啵啵,想像和全世界聯繫。

拒絕忘記事物,開了一個「可以記得事物如何消失的軌跡」的寓所。如同電影《瓦力》總在時光的廢墟永恆淘選回憶的餘燼,我把它叫做──瓦力唱片行。

Facebook:瓦力唱片行


【自序】
「我們從答案開始,最後得到問題。」凱倫一直很喜歡這則從歌手佩圖拉・克拉克(Petula Clark)那裡聽來的格言,她曾多次在面臨困難時向好友提起這句話。的確,不管凱倫的故事以多少種方式被敘述過,「答案」似乎總是只帶來更多問題。

一九八九年一月一日,《凱倫・卡本特的故事》(The Karen Carpenter Story)首播,我坐在電視前看得入迷。這部CBS的傳記片,開場就是一九八三年二月四日的騷動,也就是凱倫去世的那一日,衝擊的畫面在我年少的心裡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看過電影後的幾週,凱倫・卡本特的影子始終在我心裡縈繞不去。電影配樂裡她的歌聲有時樂觀,但更多的是感傷,影片更將她的故事染上一層悲哀色彩,讓我深受吸引。或許是因為這部電影本來就偏向煽情,但更深層的原因,應該還是凱倫那深邃渾厚的歌聲。不管是什麼原因,我始終忘不了她。這部影片提供了許多答案,但我還是有許多問題——關於凱倫的生平、關於她的死亡,當然,還有關於她的音樂。我想知道更多,所以我花了許多年的時間尋找答案。

我把本書視為是一連串努力的延續。楔子中將會詳述巴利・莫羅(Barry Morrow)為《凱倫・卡本特的故事》編寫劇本的前因後果,他因為不能冒犯任一方而陷入困境。接著棒子交到雷・科爾曼(Ray Coleman)手上,他接下撰寫卡本特家授權傳記的艱巨任務。據我所知,這兩人到最後都因為不可避免的侷限而深感挫折(甚至是暴怒),兩人在一開始也都受到卡本特家友人的好心提醒,建議他們別自討苦吃。據凱倫・依琪・拉蒙(Karen “Itchie” Ramone)〔傳奇唱片製作人菲爾・拉蒙(Phil Ramone)的妻子〕說,「雷・科爾曼在編輯的時候真的吃盡苦頭。至於巴利・莫羅,別說了!我真心替他難過。沒過多久,雷就舉手投降。巴利則是到處被綁手綁腳。」

在這些忠告之下,我懷著幾分戒慎恐懼接近理查・卡本特(Richard Carpenter)。初次見到理查和他的妻子瑪麗(Mary),是一九九六年八月在他們在當尼(Downey)的家,之後也有幸又造訪了幾次。雖然理查始終很和善,但極少協助外部企畫,除非他能保有編刪權。不出所料,他拒絕接受本書的取材採訪。他當時的經理人大衛・艾雷(David Alley)解釋,說關於凱倫的私人生活,理查「想說的都已經說了」。但艾雷給予誠摯的祝福,甚至聲明他和理查都不會阻止其他人提供資料,在我看來這已經夠好了。

事實證明,沒能取得卡本特家的合作,不但沒有關閉,反而是打開了許多重要的情報渠道。在為本書進行取材採訪時,我漸漸發現,凱倫生平中的許多細節,之前從未有人報導過。事實上,在採訪過程中,有好些人都說對凱倫的故事被層層遮掩了這麼久而感到挫折。不同於之前獲得授權的傳記,我盡力讓這本書不帶任何目的,也不受卡本特家編刪。因為無需取得核可,我反而能挖掘得更深,探索表面之下的故事,讓凱倫親近的友人有充分的機會暢所欲言。

泰瑞・艾利斯(Terry Ellis)是凱倫的男友,同時也是蝶蛹唱片(Chrysalis Records)的共同創辦人。他之前只和傳記作家雷・科爾曼談話過,對其他企圖採訪他和凱倫關係的要求一概拒絕。「我從不覺得幫別人做一部關於凱倫的書或電影或電視節目,能有什麼好處,」艾利斯告訴我,「我總是對自己說,『這對她沒有半點好處,』我在乎的只是她。」他同意和我談話,但在接受採訪之前先好好盤問了我一番:「你想說什麼樣的故事?」他問道,我會怎麼敍述凱倫和理查之間的關係?我打算怎樣呈現她的病情?或是她與母親的關係?在我誠心誠意地回答完所有問題後,談話才得以繼續。

凱倫生命中更重要的層面——傳統研究方法永遠無法揭露的那一些——一天下午在比佛利山莊,在凱倫最好的朋友也是她最信賴的佛蘭達・富蘭克林(Frenda Franklin)家中,在我眼前揭開。「我希望你能知道和了解凱倫的許多層面,」佛蘭達告訴我,「她真的是一個非比尋常的人……認識她會讓你成為更好的人,沒有一個認識她的人不這麼想……她會改變你的人生。」

佛蘭達・富蘭克林比任何人都盼望,能有人不偏私地說出凱倫的故事,為她最好的朋友平反。在我們的採訪即將結束時,她輕快地抱住我並親了我一下,又拍拍我的背,低聲說,「為了凱倫好好寫。」不用說,這是一條非常特別的誡命,來自一個最親近、最了解凱倫,並深深關愛著她的人。我希望我做到了。

看更多 收起

內文試閱

楔子  雨天・《雨人》
「我要你知道,我沒殺我女兒。」

艾格妮絲・卡本特(Agnes Carpenter)對巴利・莫羅(Barry Morrow)說的第一句話就非常尖銳。莫羅原本就約好要來訪問這位卡本特家族的老夫人,她卻突然插到來應門的管家身前,嚇了莫羅一大跳。這突如其來的尷尬場面打斷了莫羅的自我介紹。他小心翼翼地回應:「好的,夫人。我能進門嗎?」


***

那是一九八四年。好萊塢製片人傑瑞・溫特勞勃(Jerry Weintraub),找來身為編劇的巴利・莫羅。莫羅不久前才寫出兩部大受歡迎的電視長片:榮獲艾美獎的《比爾》(Bill,一九八一,暫譯)以及《比爾:獨行》(Bill: On His Own,一九八三,暫譯),由米基・魯尼(Mickey Rooney)和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主演。兩部長片都是基於莫羅與比爾・薩克特(Bill Sackter)的真實友誼而寫成,比爾有智能障礙,莫羅和他成為朋友,還把他從被關了四十四年的機構中救了出來。

從一九七六年就開始管理木匠兄妹合唱團事業的溫特勞勃,在十月十八日星期四請莫羅為一部即將開拍的電視長片編寫劇本,片名暫定為《給你的歌:凱倫・卡本特的故事》(A Song for You: The Karen Carpenter Story)。但莫羅對他說:「其實我不怎麼聽木匠兄妹的歌。」

莫羅聽過木匠兄妹的音樂,也記得前一年新聞報導了凱倫早逝的消息,但他不是特別喜歡他們的音樂。他說:「那是電梯音樂吧,我聽的是迷幻搖滾,像巴布・狄倫(Bob Dylan)和克羅斯比、史提爾斯與納許(Crosby, Stills and Nash)這種。」

溫特勞勃不打算放棄,開始對莫羅採取軟性攻勢:「你看這樣好不好,你不用做什麼。我給你三、四張專輯,和一瓶上等葡萄酒。你找個房間,關掉燈,一邊喝這瓶酒,一邊聽這些專輯。」

莫羅承認,當時的他連一瓶不錯的葡萄酒都沒喝過,更別說是上等酒了,所以他乖乖照辦。「我從來沒有真正聽她唱歌,沒有放下一切專心聽過,」他說。「我從未聽見她聲音裡的遺憾、哀傷和痛苦。我以為她唱到『我在世界之巔』時,她是真的那樣覺得。我從未聽出她歌聲裡潛藏的情感和層次。我聽到〈告別愛情〉(Goodbye to Love)中段的吉他獨奏時,我心想,等等,原來我根本不認識木匠兄妹啊!」

喝完那瓶酒後,莫羅告訴溫特勞勃:「我接了,如果你還想用我的話。」

 

看更多 收起

詳細資料

ISBN / 9786269827138
EAN / 9786269827138
頁數 / 480
尺寸 / 15x22cm
注音 / 無
裝訂 / 平裝
語言 / 中文繁體
級別 / 無

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