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童書大獎得主、閱讀節目主持人劉清彥(阿達叔叔)譜出四則與藝術相遇的故事,
分別探討性別平權、生命教育、創意永續、適性發展等主題
謹以這些美妙的生命樂章,祝福孩子自信成長
說不一樣的故事,給每個不一樣的孩子聽
突破框架、敞開心胸,擁抱繽紛多彩的未來,
讓孩子從生活中發掘天賦!
藝術與生活繪本1:我是黑天鵝
舞蹈可以是一場華麗的表演;
也可以是一個孩子假日早起的原因。
故事中的主角阿民,是一個愛跳芭蕾的男孩,
因為喜愛跳芭蕾而日日雀躍,
但他可能要面對他人異樣眼光。
一起看阿民如何勇敢為了所愛堅持吧!
★探討主題:性別平權
藝術與生活繪本2:小歌手與玫瑰花
魯迪因為爺爺的教導,愛上彈奏吉他,
也因為失去爺爺而背著吉他踏上療傷之路,
一路上,魯迪用吉他彈奏那首爺爺教他的曲子,
那些美妙的音樂撫平他傷痛的心,
也療癒了他遇到的人們,
直到,魯迪站上舞臺的那一刻,
他卻發現自己不快樂,
他卻發現自己在音樂中無法平靜。
魯迪如何能找回與音樂平靜共處的時刻呢?
魯迪能找到他踏上旅程時,想追尋的夢想嗎?
★探討主題:生命教育
藝術與生活繪本3:可可的新舊衣
可可最討厭學校的「便服日」,
同學都穿著美麗的新衣新鞋,只有可可穿著姐姐的舊洋裝。
媽媽卻說:「姐姐的舊衣服都還可以穿,不需要買新的。」
聽完,可可哭得好傷心,她也想要新衣服。
哭累的可可做了一個夢,
夢裡,她充滿自信的走上伸展臺,四周都是觀眾的歡呼聲,
仔細一看,可可身上的洋裝好眼熟啊!
醒來後,可可有了一個很棒的想法……
誰說穿過的衣服只能是無聊的舊衣?
看可可化身小小服裝設計師,
將環保藝術注入日常生活,賦予舊衣新生命!
★探討主題:創意永續
藝術與生活繪本4:大易的首映會
不管做什麼,大易總是慢吞吞。
美勞課,全班都畫完了,只有大易的畫冊還一片空白,
來不及畫出腦袋裡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
大易回家慢慢想,周末慢慢畫,
整個暑假,靠著一臺相機與探索的勇氣,
在家人的耐心陪伴下,大易終於完成他的第一部電影。
誠摯邀請你,一起成為這場夢想首映會的嘉賓。
如果你也有夢想,別著急,雖然夢想的路上充滿未知,
只要懷抱探索的勇氣,走慢一點也沒關係!
——將理解與支持融入故事,
獻給總是深思熟慮、慢條斯理的孩子
★探討主題:適性發展
系列特色
每一本的主題著重孩子於生活中與藝術的連結過程,當中帶來的困惑、挫折、喜悅、陶冶、體悟等,透過故事中的角色在不同的成長主題中,獲得前進的力量與方向。
除了孩子的成長主題,以四類藝術做為背景:「舞蹈」、「音樂」、「動畫影像」和「服裝設計」,透過以孩子為主角的故事,詮釋「藝術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的概念,從情節中可感受藝術在情感表達與療癒人心的特性。
1.結合現代孩子所面臨的成長議題:
以小孩子作為主角,結合當前社會的孩子所面臨的成長議題,包括:接納自我特質的正反兩面、性別刻板印象、追尋自我夢想等。
2.故事設定以十二年課綱中「藝術與人文」四大類為依據:
故事中有關藝術的題材,四大類包括:視覺藝術類、音樂類、表演藝術類和其他類,在文字及圖像上埋入該領域基礎認識。
3.書末附「阿達叔叔說藝術小故事」專欄:
劉清彥老師親自上陣,介紹該藝術的小故事,也分享故事主角與藝術的真實故事。
4.書末附「藝術名人」小漫畫:
透過訪問不同領域的藝術專家,讓小讀者看看真實的名人如何在生活中享受或應用藝術,並以多格漫畫形式呈現專家童年故事或藝術與生活連結的觀察,打破大眾對藝術的刻板印象。
5.國際級、多元風格插圖呈現:
全系列的插圖嘗試與榮獲或入選國際各項插畫獎的插畫家合作,以風格迥異、媒材多元的特色,為讀者創造視覺上的感動與刺激。
作者介紹
劉清彥(阿達叔叔)
因為遺傳了會彈琴、唱歌、翻譯、寫作、畫畫和烘焙點心的外公一點點藝術基因,所以從小就愛塗鴉、亂彈、把衣服剪剪縫縫,在廚房裡胡搞瞎搞,甚至還跟外婆學會了打毛線的本事……大人眼中嚴肅的「藝術」,向來都是他生活中的小樂趣和小確幸。創作這套小書的目的,是希望每一個小朋友,也都能在生活中擁有屬於自己獨特又富有創意的小樂趣,並且明白:藝術,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裡,而且,無所不在。
序/導讀
關於藝術與生活系列的創作…文/劉清彥
柏拉圖說:「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但問題是,如何讓他長大以後,依然是個藝術家。」
我也一直這麼相信:我小時候是個藝術家。
不滿兩歲時被熱水燙傷,明明前一秒還嚎啕大哭,但只要唱片一放,人就安靜下來了。隨時隨地,只要有紙有筆,就可以一個人塗塗畫畫老半天;就連被罰跪在牆角,也會偷渡一支筆在牆壁塗鴉。陪媽媽在廚房做甜點,成品只要不是規規矩矩的「輪胎型」,那肯定就是我的傑作。
稍稍長大一些,因為常常被外婆喊去當收線的毛線架,在她身邊窩久了,自然而然把她編織毛線的功夫學了去,然開始自己打圍巾、織帽子。甚至為了打破只能承接兩個哥哥舊衣服的宿命,索性把衣服拆拆剪剪,重新縫製,組合成自己獨一無二的「新衣服」……
只是後來隨著與日俱增的升學壓力,鋼琴課停了,毛線沒時間玩,就連僅存想要報考美術系的意念,都因為被傳統、嚴厲又務實的父親罵得狗血淋頭,而不得不放棄。
因此,我不禁常常會想,如果當年去唸了美術系,我現在會是什麼樣子?
但人生不可逆,我也只能在長大有了獨立的能力和餘裕後,把能撿的都撿回來:將塗鴉的介面從牆壁換成T恤、隨身保溫杯和杯杯盤盤,創造獨一無二的個人生活風格小物;重新請家教老師,把失落的書法和鋼琴技巧找回來;偶爾興起,也會用毛線做些小玩偶逗逗身邊的小孩,或是拿來「驚嚇」朋友。
藝術,從來都在生活裡;而生活,也到處充滿了藝術。這是我「長大後」很深的體會,尤其是每回到國外參觀美術館,總會見到許多孩子拿著畫具端坐在名畫前面或臨摹、或再創作;甚至看見許多小小街頭藝術家,很勇敢的在街邊表演樂器、自彈自唱,或是展售自己的藝術作品,總覺得那樣的畫面既美好又幸福。
所以,我想要用這一系列的故事,讓小朋友看見並且放心的在生活中,綻放自己的藝術天分和特質,勇敢的突破框架與限制,創造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和表現。也希望提醒陪伴孩子閱讀的大人,能夠細心覺察和呵護身邊的小小藝術家,給他們多一點揮灑的空間,多一點耐心的等待,使他們長大後「依然」保有藝術家的思維和創造力,為自己的生活帶來更豐富的色彩和樂趣。
如果每個小孩都能這樣長大,那真是既美好又幸福啊!